2025年07月11日  
  ■潘猛补

  《乐清日报》2025年7月4日刊发姜建清先生《雁荡山雪洞“唐刻” 开元二年夏启伯题名之我见》一文。该文经实地踏勘雁荡山雪洞内两方“夏启伯题名”,并结合文献详加考证,指认纪年“开元二年”之甲刻实系后人伪作,而乙刻当为北宋元符三年(1100)所遗。其论认为,清代潘耒误将乙刻“元符”识作“开元”,后人据此伪造甲刻。此结论颇具说服力。

  然细审乙刻“太守夏启伯到此发扬建寺,元符三年□月日记”题名,所谓“太守夏启伯”者,遍检史乘竟无踪迹可寻。既以太守名号主持建寺,当系时任温州之官员。按,“太守”本为汉代郡级长官之正式称谓(如“会稽太守”)。宋代行路、州、县三级制,州级主官正式官名应为“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故此“太守”之称,绝非正式官名,实乃宋人沿袭古意,于诗文、碑刻及民间语境中,对治理一州之长吏的雅称或尊称。如欧阳修《醉翁亭记》开篇即云“太守自谓也”。然查元符年间温州历任知州,并无夏姓者。万历《温州府志·秩官志》所载通判名录中,则有“夏畺”,并注“元符时任”。余疑此“夏畺”即“夏启伯”,“畺”为其名,“启伯”乃其字。兹考证如下。

  元符年号仅存三年(1098-1100)。据载,元年有常安民任通判。《宋史·常安民传》亦云:“通判温州。徽宗立,朝论欲起为谏官,曾布沮之,改提点永兴军路刑狱。”据此,元符三年似不当另设通判。然夏启伯题名确凿纪年元符三年。通判乃宋廷设于州府之职,为中央派驻地方之监察官,品秩通常为从六品或正七品。其职掌在于监督知州(知府)施政,兼理粮运、水利等事务,拥有“与长吏均理州府之政”之权。然严格而论,通判品阶低于知州,职权亦异,在宋代通常不可径称“太守”。唯在极少数非正式场合(如代理职务或文学创作)或民间语境中,或存模糊化称谓之可能。观此题刻,书刻俱显粗率,显系乡野逸民信手镌于岩壁,自乏文士之严谨法度,故此种称谓之特例亦非绝无可能。由此推之,“夏畺即夏启伯”之说当可成立。

  然据《全宋文》卷二六二二载,夏畺为“元祐间池州(治今安徽池州)人”,并附按语云:“按此人时代籍贯均与夏噩相同,疑畺乃噩之讹误。”夏畺《考史证讹》文末署“元祐六年(1091)九月二十六日,郡人夏畺题”,且文首有称“郭西九郎,池阳旧人也”,足证其为池州人无疑。而夏噩,字公酉,据时任绍兴府嵊县主簿的郎晔所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及南宋张淏《会稽续志》所载,夏噩皆为越州(今浙江绍兴)人,于嘉祐二年(1057)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至于正德《姑苏志》卷四十一载“夏噩,字公酉,池州人。以试光禄寺丞知长洲”,此说实为“夏噩池州人”之滥觞,其可信度远不及宋人所载,故不足为据。综考二人时代(夏畺活动于元祐至元符间,夏噩活跃于嘉祐至治平间)、籍贯(池州与越州)皆迥然不同。《全宋文》所疑“畺”为“噩”字讹误之说,显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