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爪
咏絮之才的鼻祖
近日读汪曾祺《吴三桂》,里头讲到“ 我知道吴三桂很早了。小时候《正续三字经》里面就有‘吴三桂,请清兵’。”汪先生小时候的蒙学教育,还有《三字经》。记得我小学好像没有学过。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收录了《三字经》。内容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几句顺序自然是打乱来了。儿子背书的时候,喜欢背“人之初,性本善,不写作业是好汉。”这个已经是“升级版”啦!
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三字经》,翻翻,还挺有意思。书最后提到了这么几句: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蒙学书中出现女子的名字,并不多,毕竟古人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很重。而且古代大多数女子极少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谢道韫是东晋才女,《三字经》的编者把她写进书中,是激励那些读书的儿童,以古代才女为例,奋发努力。初中七年级上册就有一篇《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讲的就是谢道韫的故事。原文如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课文注解介绍“公大兄无奕女”,是这么说的: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谢道韫叔父是谢安。一次寒雪天,谢安同谢家子侄谈论诗文。侄儿谢朗把雪比作洒向空中的盐,谢道韫认为不如比作因风而卷起的柳絮。谢安更赞赏侄女的才思,高兴得大笑起来。这时候谢道韫才多大?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后世把有文学才华的女子,称为“咏絮之才”。
姓什么真的很重要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阶层固化最严重的时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根据门第来判定人品高下,决定你可以做什么官。有关部门在选拔官员时,首先就是查族谱,看看你的出身。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姓可以列入第几等,同一个等级内排序如何,都是荣辱所系,一点马虎不得。
《世说新语·方正》有这么一个故事
“王脩龄尝在东山,甚贫乏。陶胡奴为乌程令,送一船米遗之,却不肯取。直答语:‘王脩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
王脩龄就是王胡之,在绍兴生活,很贫困。乌程县令陶范听说了,就送一船米给他。王同学拒绝了,说了上面一段话。话中他提到自己称字(照说不合理,但魏晋很常见),提到的谢尚(谢安的哥哥),也称字,但对这位县令大爷,却直接喊他小名,显得很轻蔑。陶胡奴就是陶范,父亲是陶侃(也是大将军),但还是被士族鄙视。《世说新语》记下这个故事,用意是赞美王胡之自律方正的品格。对这种牢记自己姓什么,而特别瞧不起别人忘了自己姓什么的做派,深以为豪。用现在话讲,就是“你陶县令想给我送米,你配吗?”
谢道韫长大了,要出嫁了。士族婚姻讲究政治联姻和门当户对,谢氏和王氏又是大望族,“王与谢,共天下”。谢安和王羲之是好友,后者有七个儿子,幼子献之最具才华,但是年纪小了点。最后,谢道韫嫁给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婚后,两人育有四子一女。在谢安的保荐下,王凝之从江州刺史、左将军,一直荣升为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不过这期间,发生了“孙恩之难”,丈夫和五位子女全部遇难。所以说,谢道韫虽出身名门,但也命运多舛。没有人能跳出时代而活着。面对家破人亡的巨大灾难,她没有自怨自艾,没有一蹶不振。她敞开大门,为闻名而至的学子授业解惑。
谢道韫的许多作品大多湮灭佚亡了,我们如今能看到的仅有两首《登山》《拟嵇中散咏松》,还有一篇《〈论语〉赞》。《拟嵇中散咏松》: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䬙。虽然留存作品不多,不过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咏絮之才”在后世俨然已是才女的代称。她还有位著名的侄子,叫谢灵运,后来当了永嘉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