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梅迎来丰收。蔡宽元 摄
跨越近5000公里味道不变乐清杨梅“远征”记
本报讯(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孔丽琴)近期热播剧《长安的荔枝》中,古人用“分枝植瓮之法”延长荔枝保鲜期,令人惊叹。现实中,与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相似,素有“一日味变,两日色变,三日全变”之称的杨梅,其短暂的“24小时赏味期”曾令深藏山林的鲜甜难以远行。如何锁住这份味道,成为乐清杨梅农户破局的关键。
近日,在位于淡溪镇虹达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杨梅园,紫红的杨梅正被采摘入篮,等待奔赴远方。早在采摘季前一个月,远至3100公里外的黑龙江黑河、4800公里外的新疆阿克苏等地的订单,已如雪片般通过网络飞抵淡溪山头。
“杨梅无壳易损,比荔枝更娇贵,保鲜远运是最大挑战!”该合作社负责人周丕考坦言。为此,当地探索出一套“三重锁鲜”模式——锁鲜、抢鲜、保鲜,为杨梅“远征”护航。
“锁鲜”是第一步。据介绍,采摘时杨梅温度较高,需第一时间送入降温室,通过约1小时自然降温至18℃以下,锁住果味。同时,筛选果型佳、个头大的精品果,装入特制的“VIP果仓”——食用级可降解的杨梅颗颗果托分体包装。这种设计不仅能缓冲运输途中的碰撞,其吸水性特质更能及时吸收果体水分,隔绝病菌,防止出水变味,延长保鲜时效,堪称“会呼吸”的包装。
保鲜核心在“预冷”环节,温度在2℃至6℃最好,不会冻住变硬但又足够冷。完成独立包装的精选杨梅,随即进入“抢鲜”环节,通过降温让杨梅进入“深度休眠”状态。这一步,为后续跨越千山万水的运输争取了至关重要的保鲜时间窗口。
在与时间赛跑的同时,乐清农户也借力科技“抢产”。在乐清市美伦食品有限公司,新鲜采摘的杨梅被送入罐头生产线。“标准化生产,保障了品质。”该企业负责人周兆夫说。除鲜果外,杨梅还被深加工成果酥、果酱、杨梅干、杨梅酒等多元产品,成功将杨梅的销售周期从短暂的鲜果季拉长至全年,化“时令鲜果”为“四季财富”。
“从‘红一月’到‘全年红’,杨梅成了开启共富之门的金钥匙。”乐清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3.6万亩杨梅带动数万农户增收,年产值达1.5亿元。一条北至黑河、西抵阿克苏,比“荔枝古道”更坚韧、更高效的现代化杨梅供应链已然成型,让这份来自乐清的夏日滋味甜蜜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