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如织 护游为安 民国期间雁荡旅游业和安防工作一瞥 2025年04月25日  
  游客如织 护游为安

  民国期间雁荡旅游业和安防工作一瞥

  ■周建钢

  民国期间,雁荡山经地方人士及雁荡山名胜建设委员会的开发、建设和宣传,名声鹊起。文人墨客、军政要员、中外游客均慕名而至,雁荡山一时游客如云,人满为患。

  创刊于1935年1月的《浙瓯日报》对当时雁荡山的旅游业和景区治安均有所报道。《浙瓯日报·乐清史料选编》一书(张朋强整理)就收录有部分报道。

  关于雁荡山游客众多的报道有:《雁荡——秋高气爽,游人如鲫》(1936年9月25日)、《一年一度中秋节雁山游客如云》(1936年10月1日)、《雁荡山游客如云》(1937年3月18日)、《雁荡——游客如过江之鲤,旅社有人满为患》(1937年3月27日)。雁荡山在民国期间自公路建成后,来山游客日渐增多,“二灵道前,途为之塞”。虽然,当时雁荡一天的游客也就一两千人,跟现在一天动辄几万、十几万游客,没法相比。但不可否认,雁荡山的旅游业在民国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

  关于军政要人游雁荡的报道有:《视察庶政委员联袂游雁荡》(1935年6月1日)、《许专员因公赴丽乘便游雁荡》(1935年6月14日)、《吴稚晖等五六人相偕游雁荡》(1936年5月10日)、《立法委员林佛性避暑雁荡》(1936年8月17日)、《陈诚等一行昨赴雁荡游览》(1937年3月22日)、《莫德惠等游览雁荡》(1937年6月17日)。那时,军政要人们慕名雁荡名胜,或专程而来,或联袂便游,或避暑雁荡,莫不为雁荡山色赞叹。

  关于外国友人游雁荡的报道有:《德国海通社记者魏家纳昨抵温——游览雁荡毕便道游永嘉,勾留一二日乘车赴金华》(1936年9月6日)、《苏俄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来永——因慕雁荡名胜前往游览,便道来永昨已动身返京》(1936年8月23日)、《法驻沪领事等游览雁荡》(1937年6月2日)。且在雁荡山其它的一些新闻报道中时常会夹杂外国游客的情况,如1936年9月25日的报道中有“此外尚有英籍女士二人及政界要人三四人,尚留连未去”。1937年3月27日的报道中有“此外西人来山游览,日必数十。”足见当时游雁荡的外国友人也是络绎不绝。相较于那时,反倒现在雁荡山游客中难得一见外国友人。

  民国时期,雁荡山中游客纷至沓来,难免会给景区的治安防范工作带来压力。对于当时雁荡山的社会治安情况,《浙瓯日报》1937年6月3日一则《区司令部派兵驻防雁荡》的报道称“该地毗连天台,零星散匪,出没无常。上年该山白云庵一度遭劫,于是游客每怀戒心。”可见在特殊的年月里,雁荡山中的治安状况也不容乐观。为确保景区安全,区司令部派兵驻防雁荡,以保护中外游客。

  其实,为保障雁荡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雁荡山名胜建设委员会在成立后不久,就开始着手雁荡山景区的治安防范工作,比如成立壮丁护游队,拟在雁荡山组建派出所等。《浙瓯日报》对此也有报道,如《雁荡名胜建委会决议组织保甲壮丁》(1935年5月31日)、《雁荡山名胜建委会组壮丁护游队》(1935年8月27日)。该护游队的规模不小,共筹备成立十队,先期成立三队,每队队员30名,以10名为一班,护游队覆盖东西内外谷、南北閤等地域。

  1936年8月25日,雁荡山各寺院还自发组织僧众军训队,一篇《雁山佛教办事处组僧众军训队》的报道,称雁山佛教办事处召开筹组僧众军训队,决议由灵岩寺主持成圆为军训队正主任,乐清县长张玉麟为名誉主任,队员均为各寺院年轻力壮的僧人,并统一着装、受训。据1936年11月9日《雁山僧众军训队行开学礼》的报道,报到受训的僧众有二十余人。雁荡山寺院组织僧众军训队,可能跟当年白云庵遭劫有关。

  此外,1936年4月21日的一则报道颇引我关注——《数百人再度蜂拥到山,大肆砍伐森林》,当天到雁荡山中砍伐森林的村民就达五六百人之多,且“业已数次”。零星人员到山中砍伐林木的行为肯定屡见不鲜。雁荡山的林木在这一时期一定遭到了极大的毁坏。

  以上报道,主要集中在1935年至1937年间,时间跨度不大,报道的内容也非常简要。但我们仍从中得以一窥民国时期雁荡山旅游业的盛况及景区安防工作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