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休憩。

公园一角。

彩色跑道。
虹桥巧扮桥下空间脏乱“垃圾场”变身靓丽公园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燕 文/摄
日前,在虹桥镇峃前村桥下公园,来自贵州的罗大妈背着孙子,和几位妇女一起悠闲地聊天。她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我跟着儿子来乐清生活9年了,一直住在附近。过去这里是一片‘垃圾场’,经过改造,现变成漂亮的‘公园’,每天来这里散步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虹桥镇桥下空间利用工程(三期)项目完工后人们在此休闲娱乐、运动的一个缩影。
这个高架桥底,曾经是片烂泥地,现场垃圾堆积成山、杂草丛生,虹桥镇将其改头换面,打造成功能齐全的公园,既满足了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解决了高架桥下长期存在的环境卫生管理难题。
沉睡空间大变样
走进峃前桥下公园,目之所及,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的地面铺成蓝色跑道,同绿油油的草地相映成趣。周边设置了健身器材、树池座椅、休闲平台、网红座椅等丰富多彩的特色空间,适应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求。老人们坐在这里,静静地欣赏周边美景,年轻人在跑道上跑步。
记者在现场看到,公园内散步、健身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连先生是峃前村村民,他说:“以前这个地方垃圾乱倒、废弃建筑乱堆,还散发出难闻的味道。经过改造,如今大变样,谁也没想到桥底下还能变出一个公园,让小孩子和老人多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地方。”
为增添更多韵味,公园还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桥墩壁画上,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孝善文化。原来,峃前村有一处乐清市级文保单位孝善坊,是宋朝时峃前连氏一代孝子连世瑜所立,有着令王十朋都赞叹不已的故事。孝善坊元素的有机融入,使单一的桥下空间变为激发情感共鸣、凝聚文化共识的区域。
三期工程连成线
高架桥下建公园,既有解决卫生管理难题的需要,也有背后的现实需求。原来,甬台温铁路桥穿过虹桥镇峃前、霞村等村庄,途经周边相关区域。桥下空间植被荒芜,存在脏乱差情况,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此事曾被《乐清日报》曝光过(2023年12月20日),当时村民举报,由于多年来,高架桥下一直是空地,附近有不少村子都在此处偷倒建筑垃圾,现场垃圾成堆,最高的垒起来有1米多高。
对此,峃前村委会副主任连振三说道:“当时桥下空间脏乱,严重影响村庄形象。村里曾多次出面处理垃圾,可总是死灰复燃。这次为打造景观、休闲一体的开放空间,村里拆除5处违建,清理了近10吨各类垃圾。”
虹桥镇村镇建设办主任张阳雷说,该镇将其列入高架桥下第三期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去年9月7日完成竣工验收,和前两期连成一线。为做好建设,跳出传统景观空间营造框架,他们和峃前村两委走村入户,深入群众听取民声,将孝善文化融入其中,因地制宜打造集休闲、运动、停车为一体的桥下公园。“镇里高度重视前期规划工作,以全局视角绘制绿化蓝图,成功将原本分散的绿地碎片整合为一条内外相连的绿色通道,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绿道网络。”
历时5年,如今虹桥镇精心打造的三期桥下空间工程已全面贯通,工程全线总建设长度约2.1公里,总投入1900万元,串起了占地7.3万平方米的桥下公园,为该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休闲娱乐空间,将“脏乱差”的沉睡空间改造为“美如画”的公共活力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