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鲜之王 2025年01月17日  
  小海鲜之王

  ■王常权

  一次和一位长辈闲聊,不知怎地说起了几十年前的物价。他说当年村里有位有名的土医生,不知积蓄,赚的钱全都拿来吃了,而且吃的还尽是些名贵的东西。长辈说小的时候看他吃海瓜子,一口小酒配了二十七颗海瓜子。长辈说当时只在梦里才能吃吃海瓜子,所以就一颗一颗地数着他吃。

  可见时间有的时候就是用来浪费的,而且,浪费了,你还会觉得值——比如说,吃海瓜子或者看别人吃海瓜子的时候。

  海瓜子是个小不点,长得小巧精致,大小似南瓜子,薄脆的壳,白里微微透点粉红,看上去,宛如美人耳垂边戴着的小玉坠。难怪海瓜子又叫彩虹明樱蛤,多么浪漫别致的名称。

  梅雨时节,滴滴答答的雨下个没完,让人心情跟着有些郁闷,不过,这个时候,有两样物事让我特别喜欢的,一是栀子花,这个时候的栀子花特别的丰腴白嫩,花香浓烈,采一两朵在家中,便觉清香盈室。还有就是海瓜子,梅雨时,海瓜子的肉质最为肥嫩饱满鲜美,所以它的学名就叫作“梅蛤”。

  海瓜子肉质细嫩,口味清爽,称它为小海鲜之王一点也不过分。我喜欢吃带壳的海鲜,所以,我对海瓜子青睐有加。

  吃海瓜子也有技巧,像一些乐清人,道行很深,吃起海瓜子,不是一粒一粒剥,而是舀一勺放进嘴里,舌头像搅拌机似的,自动进行壳肉分选。分选完后,肉下肚,壳吐出,动作煞是干净利落。我吃海瓜子,也差不多到此出神入化的境界。一盘海瓜子,三下五除二,稀里窸窣就吃光了。我的一位亲戚,在别人面前形容他母亲吃东西的大手笔,说是夹海瓜子都是平放着筷子去夹的,一夹就二十多颗,放到嘴里只用翻翻舌头,吐出来就全是壳了。

  古人有《咏海瓜子》诗:“冰盘堆出碎玻璃,半杂青葱半带泥。莫笑老婆牙齿轮,梅花片片磕瓠犀。”瓠犀是瓠瓜的子,因排列整齐,色泽洁白,所以常用来比喻美女的牙齿。《诗经》里就有“齿如瓠犀”,后用瓠犀微露形容女子的牙齿洁白美丽。的确,吃海瓜子吃得优雅的美女也大有人在,翘着优美的兰花指,夹一个海瓜子,轻启樱唇,用樱唇之尖轻轻一吸,瓜子肉就入口中。优雅是优雅,不过,吃不爽快呀。

  对贝壳类海鲜,海边人惯用的办法是白煮。海瓜子也一样,将海瓜子放在沸水里过一下,十秒左右吧,开口就可以捞起来了,这时海瓜子的壳便如一把把小扇子样打开,露出雪白鲜美的嫩肉。装盘,浇点美味鲜酱油,上面撒些葱花、蒜末。这样做出来的海瓜子肉嫩鲜香,味浓汁醇。

  也有将海瓜子放油里爆炒,放少许葱末、姜片、盐或酱油,炒至海瓜子如爆米花一样“噼里啪啦”开壳,即可起锅。当然,火候很要紧,炒得过火,肉会脱落,无需费力磕肉,只要在盘中拨壳捡肉便是,省力是省力,不过也扫兴。我朋友林少俊有次说起他的妻舅炒海瓜子,这位乐清有名的大厨不用炒锅,他用平底锅,配好调料,坐锅热油,倒入海瓜子,用手一兜转,海瓜子一张张小嘴就应声而开,我在家试过几次,但没有成功。

  其实铁板海瓜子的味也不错,在烧热的铁板上撒上海瓜子,浇上事先调制好的配料,海瓜子一个个张开了小嘴,像小花一样次第绽放,露出里面的嫩肉,脆嫩鲜美,咸香微辣。

  因长在滩涂,海瓜子多含泥沙,须在淡盐水中浸养半日。有一天到温州东南剧院看《暗恋桃花源》,为了赶时间,就不吃晚饭过去,到了剧院,发现早了半小时,于是和同事在剧院门口的排档坐下来,点了盘炒面和海瓜子汤。结果炒面吃完了,海瓜子汤还上不来,老板说海瓜子有沙,要养一会。这一养就养到大戏开演,我们进去看戏,汤留着老板自己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