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依然闪耀
这种趋势引导人们重树道德标杆,修复道德缺失,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干蒙蒙
2024年12月30日晚八点,雁荡镇灵岩村邬溪片的一处老式四合院内,火光冲天,浓烟滚滚。87岁双目失明的陈阿婆被困在火海中,昏迷不醒。千钧一发之际,住在隔壁的章春玉老人,一个平日里与陈阿婆家互不来往的邻居,却毫不犹豫地冲进了火场。面对熊熊烈火和滚滚浓烟,她没有退缩,而是三次冲进火场,最终将陈阿婆从险境中背了出来。(1月3日《乐清日报》)
章春玉老人的英勇举动,不仅挽救了陈阿婆的生命,更让我们看到了在生死关头,人性中的善良与勇敢是如何超越一切恩怨情仇,更让我们看到了守住道德底线何其重要。
救人之后,当被问及为何会不顾自己安危去救人时,章春玉老人淡然地说:“救人没什么了不起的!看到陈阿婆有危险,不管平时关系如何,在这危急时刻,救人是最重要的。”这句简单而质朴的话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力量,包含着对生命高于一切的质朴理解。在道德底线时常被挑战和突破的当下,这种认识和举止不可谓不是一种对道德底线的反弹。
人们常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形容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化,但章春玉老人用行动向世人证明,“善良与宽容”始终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更多的人守住了道德底线。不少事例表明,当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被牢牢守住时,人们之间的互信程度就能止跌回升,人际关系就会重新趋向和谐稳定,社会也能再次得到清晰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这种趋势引导人们重树道德标杆,修复道德缺失,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所牵绊,恩怨情仇交织成一张张错综复杂、难以理清的大网。然而在危难时刻,人性的光辉总能穿透这些纠缠,展现出最为耀眼的一面。章春玉和陈阿婆两家平日里互不往来,或因一些琐事彼此心存介蒂。然而,当一方陷入困境,另一方却能毅然决然地放下前嫌,舍身救人,这样的逆转场景并非电视剧中的虚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动人故事。
更让人心头一暖的是,这种道德反弹的力量得到了积极正向的反馈。章春玉老人的无私与勇敢,无形中化解了两家多年的积怨。事后,陈阿婆的儿子前来看望章香玉表示感谢,主动提出对她家中因火灾受损的墙体进行修补。修补的不只是墙体,更有两家三代人之间的隔阂,在两家多年未走动的邻里关系里,重新见到善良互助的连接。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更多像章春玉老人这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守护道德底线,为社会的道德重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相信,无论社会多么复杂,人性中的善良与宽容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依靠。让我们向章春玉老人致敬,向所有在关键时刻能够坚守良知与正义的人致敬!愿他们的精神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共同推动乐清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为乐清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