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关键小事” 让城市更有温度 2025年01月03日  
  民生“关键小事” 让城市更有温度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伊格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是乐清市委、市政府的“头等大事”。一年来,乐清聚焦民生实事项目,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一幅美丽的幸福画卷徐徐铺开,市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放心托育无忧入学 让教育触手可及

  近日,位于市区宁康西路的乐清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开放。该中心共6层,其中1-2层为清优托育园,设有6-36月龄的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和混合班,共有103个托位,可提供临时托、计时托等多种灵活的入托服务,帮助市民缓解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难题。

  截至目前,乐清已建成托育机构184家、托位数6664个,千人托位数为4.52个,实现了全市区域托育机构全覆盖。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的建成投用,让公办资源托育更加触手可及,全力打造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体系。

  “托育机构的环境、老师的专业能力是我考虑入托的重要因素。”最近,市民倪女士还在反复对比乐清几家托育机构。她通过了解后发现,乐清目前备案的托育机构比较多,因孩子还只有25月龄大,所以在托育机构的选择上更为谨慎。

  发展普惠托育,是满足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事关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记者从乐清市卫健局获悉,今年是乐清将普惠托位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的第五年,持续扩大普惠托育机构覆盖面,全市新增12家民生实事托育机构,新增334个普惠托位。

  “医育融合”模式现已成为婴幼儿照护新模式。今年乐清新增“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2家,建设院内婴幼儿照护“共育驿站”4家,深入贯彻医育结合理念,推动健康照护“零距离”。

  “我们将养育照护小组活动、养育风险评估、儿童发育监测、儿童发育筛查、入户家访等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完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全周期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医育融合”的方式更加丰满了“医疗、托育、社区、家庭”结盟签约互惠共赢的“育共体”服务模式,目前全市运行“育共体”模式的托育机构签约数达88家,位列温州第二。同时,累计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406场,受益家庭2773户,育儿科普讲座30场,受益家庭621户,向社会广泛传播科学养育理念,引领家庭科学育儿新风尚。

  放心托育、无忧入学,是乐清市委、市政府聚焦“儿童友好·幸福乐清”核心内涵。近年来,针对企业外来用工子女教育,乐清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建立“无忧入学”“暖心服务”“协同育人”三大体系,设立全省首家教育“入企服务站”,深化企业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获温州改革突破奖金奖。目前乐清97.25%以上的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入学、转学手续便捷,有效解决外来人员来乐创业务工“急难愁盼”的心头事。

  全民健身彰显活力 让百姓精神富有

  冬日暖阳,半马风情跑道上,奔跑的人们感受阳光拂面;乐清体育中心內,各大赛事相继举行,运动地标打响体育品牌;百姓健身房内,各类器械满足市民不同的健身需求;村健身广场上,热情洋溢的村民随着音乐跳起广场舞……如今,运动成为乐清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直以来,乐清注重体育惠民,强化“大健康”顶层设计,坚持以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省体育现代化市创建、体育公园建设等为抓手,以市级公共体育设施为核心,加快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街道、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为补充,在城区绿地、公园等地布局建设小型、简便的健身设施、健身步道,利用小区空闲场地打造“百姓健身房”。

  截至2024年底,省民生实事项目25个(其中百姓健身房8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4个、体育设施进公园3个、国球进社区进公园8个、足球场1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1个)全部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数量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

  日前,2024年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名单正式揭晓,乐清市两处公共文化空间——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白房子COFFEE分别荣获“智享体验空间”与“活力人气空间”称号,为乐清市2024年的文化事业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其中乐清非遗馆凭借其独特的展示方式和智能化的体验手段,成功摘得“智享体验空间”桂冠,该馆自2023年6月开馆以来共接待游客达8万人次;白房子COFFEE则以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旺盛的人气,赢得了“活力人气空间”的殊荣。白房子坐落于风光秀景的中雁荡山景区龙山湖旁,这里不仅提供高品质的咖啡和美食,更是一个集阅读、交流、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空间,是乐清的新晋网红地标。

  在乐清,文化共同体促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文化服务阵地构建卓有成效,文化惠民加码百姓幸福感。

  2024年,乐清完成民生实事工程和基层重点公共文化设施专项提升工作,建成并开放“四千精神”陈列馆,新增城市书房3家、文化驿站2家、“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55个;北白象镇白塔王社区“15分钟品质生活文化圈”在2024年度浙江省“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创新案例评活动中获组织类创新案例;乐清首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原创音乐剧《对鸟》继在杭州成功首演后接连在温州、乐清等地巡演10场,吸引上万余人观看,展示了乐清独特的人文风情,为乐清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另一方面,乐清持续打造“书香乐清·读书之城”,深化城市书苑品牌建设,实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阶”行动。今年乐清“公共书苑”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计划成功入选温州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扶持资金扶持项目,现已有清和、民丰、望港、观潮、曲水等5家书苑引入咖啡轻食、花艺香氛等消费业态,有效提升到馆人数和书籍借阅量。截至目前,共举办“公共书苑文化季”“金秋读书节”“乐读书香市集”等“乐读”活动近600场,参与人数22万余人次。

  弱有众扶精准兜底 让温暖无处不在

  “太感谢你们了,帮我们减轻了生活负担!”日前,在柳市镇“助联体”社工的帮助下,大学刚毕业的小高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小高家是低保家庭,家中50多岁的父亲属多重二级残疾,母亲智残四级,还有一个兄弟。

  毕业之后,小高一时找不到工作,社工了解小高的情况后,主动对接企业资源,解决其家庭没有收入的燃眉之急。另外,社工们还链接社会资源为其点亮“微心愿”,在家境改造同时对其兄弟进行助学帮扶,全方位开展综合帮扶。

  “现在的‘助联体’,不仅扩展了服务对象,在服务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基础上,我们还向老、幼、病、残、弱等重点群体发展,把流动人口纳入服务对象。同时也扩大了覆盖范围,服务帮扶也向周边的经济薄弱乡镇溢出,输送了大量的资金,实现了资源的互通共享。”柳市镇助联体服务站负责人介绍。

  为了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慈善资源,柳市镇助联体服务站创新了两大模式联动资源,通过“领头企业+商会组织”“公益组织+村社集体”两大联动模式激发更多民营企业家,并利用领头企业带动各类商会组织,达成公益战略合作联盟,激发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与村社集体进行联动,助力全镇实现共同富裕。

  2024年,乐清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全面构建精准、高效、温暖的“弱有众扶”新格局,顺利完成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调整工作,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达到人均13320元/年;引导社会力量、慈善资源深度参与社会救助,加大弱势群体救助帮扶力度,推进助联体规范化运行,累计服务困难群众占在册对象的比例达到94.51%,完成困难群体帮扶人次达1200人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医疗保障方面,乐清市医疗保障局精细落实“医保纾困”政策,解决困难群众所忧所急所盼,聚焦“一困一老一小一病一残”,将16类病种纳入特殊病种管理,提升其医疗保障水平;持续完善出生缺陷儿童“筛、诊、治、康、保”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保障一体化工作机制,提升孤独症儿童医疗康复救治和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困难群众资助参保率、救助政策落实率、高额医疗费用化解率、预警监测率实现“四个100%”。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让求职高效便捷

  日前,柳市镇就业服务站工作人员在入村排摸时,得知沙岙桥头村低保户金某家庭经济困顿,丈夫因病去世,女儿大学在读,儿子患有自闭症,金某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为照顾家庭,她只能靠打零工、卖水饺维持生计,收入很不稳定。

  于是,市人社局、柳市镇及村社三级联动,为其就近安置公益性岗位,让金某不仅有了固定收入,还能照顾家庭,打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最后一公里。这是乐清为加快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生动案例之一。

  为深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改革,提升服务效能,乐清积极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乐清计划将经济开发区零工市场设立为综合平台就业服务总站,在乡镇(街道)就业服务分站开设求职招聘登记、招聘会活动发布、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推广“瓯越好工作”等服务内容,各站点之间互通共享公共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实现“分站汇总采集求职信息,总站精准分类匹配就业”,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此外,为提升服务精准度,乐清还设立了劳务协作就业服务站2个、社银网点就业服务站26个、企服中心就业服务站3个。

  在高技能人才培育方面,今年以来,乐清累计开展数字技能培训3521人次,开展互联网营销师(直播销售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数字职业工种技能大赛,同时指导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认定评价,新增持证数字高技能人才1295人。

  打好“留人牌”,就得以人为本。在人才安居方面,今年乐清积极开展“平急两用”工程建设,通过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与青年人才社区公寓相结合的方式,将乐清市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一期(原健康驿站)改造为青年人才社区公寓,为三批次共188名青年人才提供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青年人才的住房难题,更彰显了城市对人才的关爱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