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龙表演。

学校活动。

茗西学校。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茜在北白象镇项岙村的山峦之间,坐落着一颗默默照耀的璀璨之星——茗西学校。这里没有嘈杂的市井声,只有朗朗的读书声。这片土地,孕育着当地孩子们的求学梦,同时也承载着新乐清人子女的教育需求。
日前,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北白象茗西学校,感受学校的发展脉络,聆听学校的蜕变故事。
岁月变迁 乡村学校向美而生
建校初期,茗西学校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教师前来任教的路途交通只能依靠老式的三轮车。当时条件艰苦,校舍简陋,用自来水要行至一河之隔的永嘉街去打。由于师资短缺,教师秉持着学校缺什么教什么的原则,涉足多科目的教学。
随着岁月的流逝,村子的面貌逐渐改变。道路通畅了,公交也开进了村子,交通变得便捷起来,但学校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学生人数逐渐减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科学实验器材极度匮乏等问题,都考验着学校和老师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全校教职工坚守在岗位默默耕耘。
岁月流转,近年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标准化实验室、生物基地、阅览室等纷纷建立起来。今天的茗西学校,拥有温州市Ⅰ类图书馆、浙江省Ⅰ类实验室、阳光厨房、千兆校园网络、智慧教室等先进设施。所有教室均配备了一体机,教育教学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塑胶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绿化草坪足球场等运动场所,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陶艺室、创客基地、学生气象观测点、生物园地等,大大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条件。
小班教学 呵护每颗心灵成长
茗西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于一所乡村学校而言,学生数量锐减似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茗西学校的班级也从原先60多人坐得满满的热闹景象,逐渐转变为人数30多人的静谧教室。该校新乐清人子女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3,剩下的大多是留守儿童。然而学校并没有被学生数量的减少所束缚,他们深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和可能性,于是在茗西学校校长杨谊及学校其他管理层的积极推动下,决定以小班化教学为突破口,重塑茗西的教学模式。
小班化教学不仅在学生数量上进行了调整,更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度改革。学校教室的布局发生了变化,采用小组合作的U型布局,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观察和指导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办公区被巧妙地设置在教室后方,让师生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和便捷。
在教育理念上,茗西学校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力推行“做中学”的教育模式,通过“一卡一单”、项目化学习、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促进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杨谊认为:“单纯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比解答一道题目更能体现一个孩子的能力。”
“大树有大树的繁茂,小草有小草的春天。”这正是茗西学校培育孩子们成长的真实写照。在这里,许多孩子初来时或许不够自信,表达能力较弱,但在学校的悉心培养下,他们逐渐变得自信开朗,学业成绩显著提高,动手能力也不断增强。
舞动龙魂 引领孩子迈向未来
对于茗西学校而言,小班化教学只是他们面对时代变迁的一个开始。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地适应和改变,才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立足。2014年起,茗西学校将北白象的龙文化深深融入了校本课程之中。体育老师悉心教授孩子们舞龙技艺。如今,舞龙大课间取代了传统的广播操,龙文化与德育相结合,培养了孩子们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品质。
日前,茗西学校的学生们手握五彩斑斓的舞龙道具,两条长龙瞬时在他们手中舞动起来。阵阵锣鼓声中,龙头、龙身和龙尾随着音乐的节奏和学生的默契动作一同起舞。跳跃的动作与飘扬的舞龙道具相结合,盘旋起伏,舞出了精气神。伴随着每一下龙头的回转,龙的形态都在学生们手中活灵活现地展露出来。孩子们一起奔跑、跳跃、挥舞,仿佛在演绎一场关于勇气、团结和欢乐的盛宴。全员参与的舞龙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同时让学习成绩不理想但舞龙技艺精湛的孩子重拾自信。
茗西学校还倾力建设了“龙腾课程”,该课程涵盖五大系列,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相对应。该课程具有个性化、生活化和跨学科的特点,致力于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生活重构学校课程。此外,该校以创建温州市“未来学校”为契机,积极变革教学方式,践行“学习共同体”理念,以人为本,营造“润泽”的学习环境,追求创造力和学习力的提升。
茗西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教育的力量和希望的气息。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该校师生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杨谊说,他们将继续探索、继续前行,为更多的孩子带去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