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取官费留学东瀛,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师范班深造。未及一年,突闻父亡故,辍学回国奔丧。自日本留学归来后,名气益著。光绪三十二年,应其师陈介石之聘,赴两广方言学堂、优级师范学校任教国文四年,与马叙伦、褚石桥、伦哲如、陈孟冲诸名流同事,“春秋令节,或扶筇北郭,越秀登高;或驰马东郊,旗亭招饮。”考经据典,唱和诗歌;磨砺前行,学业有成。宣统元年(1909),诏各学举孝廉方正,抚臣保授六品顶戴。1912年,补辑《乐清县志》,并撰写《重修乐清县志(序)》。
高谊归里闲居时,故于屋畔辟一小园,遍植薏草,后人称其为“薏园先生”。由好友吴郁周榜书《薏园》匾额,并书联云:
眼中空阔无余子;
胸次夷犹独我尊。
高谊旷达胸襟,见诸笔端。后其园蔚然而成“西河十景”之一,人称“薏园冷月”。
辛亥革命成功,废科举而改学堂。高谊审时度势,破除封建陋习,提倡男女平等,一开风气之先。与方博臣、包敬之一同在柳市创办了乐清县立第二女子小学(今柳市镇二小);又在其本村创办了西河国民小学。黄式苏在《高薏园先生八十寿诗》中赞曰:“羊城兴尽赋归来,又向东瓯讲座开。一自沧桑朝局换,济时急待育群才。”兴办学堂一举教书育人,培养了不少人才,琯头张淮南(张冲)、黄华郑亦同、小港吴澄宇等学生,后皆成国之栋梁。张淮南是他女婿,人比之韩愈和李汉,成一时之佳话。
1934年,瑞安林志甄倡建“瓯风社”,高谊与平阳刘厚庄、乐清黄式苏、瑞安池志澂、林公铎等十六人为社员,并为编委,创刊《瓯风杂志》,刊登其《经文通假举例》《南屏道人年谱》及诗歌若干首。
1946年,共产党人邱清华、黄义桃、张雪梅曾到他家宣传革命,得到他的掩护。邱清华为高谊外孙女婿。1949年,乐清解放后,邱清华、张雪梅两夫妻来探望,高谊作《喜邱外孙女婿清华见访》,对解放后的喜悦之情与对邱清华的才华充满了自豪感,跃然纸上:
馆甥门下夸佳婿,才具雄黄不可量。
昔日衡茅犹未遇,今来蓬荜忽生光。
囊锥欲脱颖初见,剑气如虹芒尚藏。
世正需才君待价,不应御短屈材长。
1950年高谊被选为开明士绅出席乐清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被首荐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二)
在1935年4月,温州督察专员许蟠云设“征辑乡哲遗著会”于衙斋,推举刘次饶为副主任,公选高谊、林同庄、黄溯初、黄式苏、王志澄、刘贞晦、孙孟晋、郭文琴、梅冷生、许笃仁等为委员,相与从事搜集探讨。每值会议,风雨无阻,必渡瓯江而赴会。高谊全权负责乐清片的搜集整理工作,担此重任。他不顾年迈,不避寒暑,常雇一扁舟,频繁往返于故家,搜及乡贤先辈之遗著。如《蒙川遗稿》《雁山志稿》《白石山志》《蝴蝶梦传奇》《南屏集》《樵童野啸》《小酉山房倚声》《芸香精舍书目》《海澨方言》《梅阁集》《雁荡四谷金石录》《蒲岐所志》《长林留别诗》《白龙山志》等著作一百余种,手自校订整理,为乐清留下了珍贵史料,数量为当时温州六县之冠。大多数书籍为未曾刊刻过,乃组织人员誊写抄录,现都保存于温州市图书馆。黄式苏曾撰诗记之;“幡然挥手谢精庐,料理名山好著书。更恐先贤遗稿佚,殷勤拾自劫灰馀(吾瓯六邑,尝设委员会征辑乡先哲遗著,君搜辑尤勤)。”《永嘉区征集乡先哲遗书目录叙》之叙文则由高谊执笔书就,其对温州、乐清文史资料的搜集之功,泽及后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必将青史留名。
每当采集到著作,高谊都仔细加以整理及考证,尤难者为每部书都随笔为之序跋,作出言简意赅,恰到好处的点评,使读者读其书者可以知其人,明其事而景行之,清楚来龙与去脉。如在序《新刊(雁山便览)》说:“余读史迁纪传,叹龙门之笔何如此奇崛也,及考其自序知,乃知其游天下名山大川殆遍焉。”“夫人情恒舍近而图远,譬之名流达士,相隔千里万里,则不惜跋涉相从,即极力攀援,惟恐不及。”则惊叹其笔力超群,不惜千里迢迢来到雁荡山寻幽探险,纪录着亿万年前,对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奇峰怪石,一一描述而记之。又在叙徐献廷《集唐梅花百咏》中赞曰:“顾集古难,集律尤难。况采摭有唐一代之名句,将分析者而连贯之,纷乱者而撮聚之,天衣无缝,花样翻新,直令李、杜、元、白、皮、陆之碎锦零玑,一齐奔赴于腕下。”对徐献廷集唐诗成《梅花百咏》,赞叹不已,称其为首首玑珠,古今绝唱。
叙徐德元《小酉山房文集》道:“记则质实有义理,叙则多骈句丽辞。于传必其人行实可传,绝非空衍;于论则纵横驰骤,笔力过人。于志于书则纪实达情,无事矫饰;于吊祭语长心重,词藻纷披。非含咀八家,能如是耶?非熟读《史》《汉》,能如是耶?”对徐德元的文采论述,从《记》到《叙》、从《传》到《论》、从《志》到《祭》,无不推崇备至,以唐宋八大家之笔法与司马迁、班固之史家用笔以论证,可见徐德元不枉为晚清非常全面的一代大文人。跋江弢叔《长林留别诗》:“益信弢叔之于乐人,与乐人之于弢叔,有异常真挚之谊,故恋恋而不忍遽别也。”“陈君荻舟送至江心,弢叔赠以《江心饯别图》,同人争羡之。荻君往矣,此图不知落在何家?顾安得一展玩之,如晤长洲人面也。”跋中所说江弢叔与乐清文人的深情厚谊,难舍难分,还在温州的诗歌史、绘画史上留下了“百里瓯江,追送挚友”的一段佳话。赠送之图,至今尚下落不明,不见踪影!
其跋有施六洲《雁山志稿》曰:“遗书分十三卷,未行世,邑林恒轩明经奉父命校刊。搜乾隆后游山名作,付梓未就。原稿犹存陈璞山氏。传六洲谓曾氏《广雁山志》实以此稿为蓝本。”可见其游雁荡而入深山幽谷,榛峰蔓壑,靡不搜讨。鹿城曾唯以作蓝本撰《广雁荡山志》而声名鹊起,施六洲《雁荡山志》反而知者寥寥,岂不叹哉!
《白石山志》跋曰:“六洲先生于辑《雁山志》后十年,始修《白石山志》。先生居近白石,而游白石在雍正庚戌,游雁荡在乾隆癸亥。先后相距十四年。”两志所撰时间相距十四年,《白石山志》得清代梁章钜、近代许宗斌、张炳勋、钱志熙等大家所赞叹!其文才非常了得。
《释耒集》记录有“六洲先生所著《释耒集》,序、记、书、跋、论、辨诸体皆备,共八十九篇。”从《释耒集》的内容上看到,施六洲在他各种体裁上都广泛涉猎,且每一个领域里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到不俗的成果。《施六洲先生墓志铭》中对施六洲也赞赏有加,称其《雁山游记》可与元代李孝光《雁山十记》并存于后:“为文长于纪叙,凡游迹所至,必记以文。王学使称其文不背于古。孙仲颂征君嘉其记文奇崛,足与李五峰十记并传。周兰坡编修谓其箧有竹书,袖多金薤。其为世所钦慕可知己。”在《道光.乐清县志》里,施六洲之文章随处可见。
(三)
高谊对经、史、志深有研究,每细读其文章,其结构缜密,超然脱俗。其《经文通假举例》《经文通假举例补》之文,洋洋数万言,若非精通经、史、志者,不可能达此境界。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合编的《中国史学论文索引》,收录高谊的《经文通假举例》文章。国家图书馆2002羊12月出版的《乡土志抄稿本选编》,收录高谊纂修的《乐清县乡土志稿二卷》抄本。
高谊以文而成名,用典自然妥帖,所撰文章既有韩昌黎的雄伟奇特、气势磅礴,还有柳宗元的自然流畅、幽深明净,又有欧阳修的清新自然、委婉畅达,更有苏东坡的挥洒自如、一泻千里之风格,让人过目难忘。这在其广东与褚石桥合著的《享敝帚轩岭南吟草》序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虞翻谪居海隅,独以《易象》自娱,而昌黎之文,能驱海鳄;玉局之吟,多纪罗浮。今予与褚君在粤三年,尝游至光孝寺,而虞苑苹苛,风流歇绝,将与访海阳之鳄溪,登博罗之鹤观,殆未知大海澄波,鲸鹏犹生息耶?坡仙故宅,榕梡犹萧森耶?……惟是余与褚君雅好山水,而又同客岭南,异乡友朋,两三年来契合之怀,非诗不足以达之。但使江山不改,风月有情,罄我吟思。若得置身罗浮四百二峰间,相与吸雾呵云,吞潮吐海,斯足以极山水之乐,结知己之缘者矣。
高谊在两年内游玩了两次雁荡山,分别写有《游雁山记》《重游雁荡山记》两篇游记。第一篇是于1936年10月与洪潜园、黄式苏等人相约游雁荡山。
第二篇游记是在1937年3月,偕瑞安陈牧庵与其妹夫林志甄访瑶岙而续作雁荡之游。其所写游记,实有诗意,读其文如读柳宗元《永州八记》之韵味:
听诗叟萧萧然,展旗峰飘飘然,灵岩峨峨如,天柱屹屹如。度马鞍,上山苦阻阨,下岭容与既久,而西石梁至。瀑声喧,几不闻人语。赏玩已逾午,乃出。含珠峰,玲珑如;梅雨潭,濛濛漠漠如。过千佛岩,大龙湫隐约可闻,既贝匹练从天半飞下,荡漾不息,非复罗縠态矣。能仁寺右安宋元祐大镬,予三人摩挲久之。舆返燕尾瀑,流盛而势促,如燕尾然。
第一篇游记可说是一本雁荡导游说明书,文字简炼,着墨不多而意思已尽出。第二篇游记从西石梁的瀑声,声盖人声;大龙湫的瀑声,未见瀑而闻瀑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时隐时现。在雁荡山,每一处瀑布、每一处山峰、每一处景点都有其独特的形态,随着观察角度而改变。描摹出景物精练而细致、生动又传神的特色,表现出对雁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
(四)
高谊虽以文章鸣世,但诗才也不容小觑。在其《岭南吟草》中选一首诗歌,与大家共赏。
《戊申九日越秀山怀古》
海外三山晓霁开,越王宫阙郁崔嵬。 南边望汉冈犹在,夹道呼銮石已隤。 几辈衣冠来歌舞,吾侪杖履此追陪。 赵佗、刘䶮今安往,自古英雄尽劫灰。
全诗一气呵成,自然流畅,中间两联甚为工稳。诗人对越王赵佗与刘䶮、宫阙、望汉冈、呼銮石的描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今安在哉?“自古英雄尽劫灰”句,如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如张孝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力,眼前的景象,感叹沧桑世变。
高谊一生笔耕不辍,勤于著述。白首犹伏案,夜夜到三更。其挚友黄式苏在1937年写《过江访薏园赋呈兼祝七十寿》一诗,道其辛苦惟自知:“扁舟冒雨入江城,访旧来寻辕固生。万事挑除惟著述,百年唱和几耆英。莫嗟经术终无用,始信文章老更成。头白输君犹伏案,篝灯夜夜到三更。”1938年,《薏园文钞》六卷刊行,收文一百四十二篇,由夏承焘题签,刘绍宽、孙延钊与陈谧作序,夏承焘、黄式苏与刘景晨题词,林损与郑陈球题跋。刘绍宽在《序》文中对其赞曰:“余读其文,固温醇朴茂,渊渊乎经史之腴也。其所为传志、赠序诸作,皆能人如其分,不为溢美之词。固可以信今而传后。”刘景晨题诗以贺,录为写照:“雁峰百二见嵯峨,此老毫端较若何?闭户图书忘寝食,藏山楮墨富编摩。早闻入海寻徐市,会共登台话赵佗。今日过从授经地,窗前潭水晚霞多。”尚撰有《岭南吟草》三十二首;《薏园诗话》五十三篇等刊行。
越十年,高谊年八十,温州籀园图书馆馆长梅雨清特作《征刊(薏园续集)启》,谓其高龄之年,尚耕耘不息,十载功夫,书稿盈箧,为刊续集以全帙。《薏园续文钞》刊行,由柳诒徵题签。李洣作《叙》,称“此续二卷,亦多关涉乡故之作,考见各著姓谱牒,皆殚洽其元本,举正其漏误,有功于桑梓氏族非浅。”梅雨清在《启》文尾段述说,把高谊的才学与乾嘉时期大文豪袁枚、王昶、石臞、纪昀、姚鼐、赴翼诸老相提并论,高谊当掀髯大笑,人生足矣:“先生以垂暮之年,遘艰屯之日,杜门十载,撰述复盈箧笥,因再手定为(续钞)二卷,思授梓人俾成全帙。在昔魁儒硕士,多文为富,皆以克享大年者方能充实光辉,至侵板流传,则直昌期之会,集四方宾朋弟子馈献,以供梨枣之资。乾嘉诸老,斯风丕盛,故随园(仓山)之集,兰泉(金石)之编,石臞(广雅)之疏,渌饮(丛书)之辑,以及晓岚、惜抱、拜经、瓯北,年皆逾八十以上,名小事业自有千秋,汗青可待,头白与期,不必觅昆仑之丹诀也。先生方之,虽身世悬殊,而炳烛之劬,庶几无愧。同人等仰企前徽,倾心乡学,拟于先生揽揆之辰,齐集帛璧之仪,助充剞劂;并祝先生康宁寿考,从容跻于古作者之林。编年续集,由耄耋而至期颐以上,迓国家太平无疆之休,倘亦先生所乐为,而为掀髯一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