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里这所学校的民俗巡游妙趣横生 跨学科探寻古文化 2024年05月16日  

热闹的活动现场。

学生展示乐清古民俗。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侯人玮 文/摄

  5月13日下午,乐成第二小学的操场上,一场民俗巡游活动热闹开启,一名老师肩挑着一担八角六盒走在队伍最前面,学生两两一组,各自拿着茶盘、松糕甑、站车等列队绕操场一圈,围观的学生们追着巡游队伍,看到了乐清不少的老物件,了解了民俗文化,长了见识。

  原来,为了探秘家乡古韵今风,争做文遗寻古少年,乐成第二小学开展了一次全校性的主题项目化学习活动,每个年级段的学生分别就不同的乐清文化内容进行成果展示。

  “寻古”展览让学生长见识

  当天13时许,乐成第二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在操场上摆起了各具特色的“展馆”,分别就“寻觅古街道”“寻找古器具”“寻尝古美食”“寻探古民俗”“寻究古文化”“寻见古建筑”这六个主题进行成果展示,俨然是一场乐清考“古”展览。

  仔细观察,记者发现各主题展台上的物件都不一样,有古建筑沙盘、主题手抄报、蓝夹缬作品、乐清古建筑周边文创、项目化学习研究报告等,而这些展台前围满了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学生们聚在一起欣赏和讨论。

  “大家都来看一看,可以体验为花生染色。”在四年级“寻探古民俗”的摊位上,聚集了不少学生。只见一张方形小桌上,摆放着一盆花生和几盆清水。“我们可以在水里加上不同染料,就可以让白色的花生变成红色、绿色或者黄色。”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上手操作,“真是太神奇了!白色的花生竟然变成了红色,真好看。”体验完后,现场的科学老师还为学生们讲解了变色的原理,让学生们在参与趣味体验的过程中增长知识。

  “这是以前我们穿的蓑衣,也就是现在的雨衣……”在二年级“寻找古器具”的摊位前,来自乐清市乐成街道的学生家长张珍平身着一身旗袍,正在为“好奇宝宝”们讲解古器具。

  “此次活动对孩子们来说非常有意义,平常他们可能看不到这些古老的生活用具,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家乡。”为了支持学校的活动,张珍平还从74岁的母亲那借来了这件蓑衣,摆在摊位上,供孩子们参观学习。

  在活动期间,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学生还为大家带来了古民俗仪式巡游、舞龙、课本剧表演,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增强大家对乐清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多学科参与深入了解乐清

  这场妙趣横生又充满历史文化韵味的项目化学习成果展,该校从5月初就开始筹备,师生确定主题后,开始在各学科课堂上学习、探究,利用“五一”假期,让学生开展调研。

  四(4)班的学生吴紫萱是江西人,来乐清已经7年了。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以一个人的一生为主线,进行项目探究。“我所在的小组探索婚嫁礼仪部分,我们去了一家喜糖店,了解乐清婚嫁习俗,向老板询问得知乐清的婚嫁礼仪非常讲究,婚嫁的喜糖里要放红鸡蛋,寓意吉祥喜庆;八角六盒里要放新鲜的鱼、肉和现金等,寓意年年有余;嫁妆里还包含了斗、水桶等有寓意的物件。”吴紫萱说,她家提供了一条鱼放置在八角六盒中摆放在活动现场,让同学们对乐清婚俗有更直观地了解。

  在六年级“寻见古建筑”的摊位上,可以看到许多按照比例制作的乐清古建筑模型和沙盘,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东塔、可楼等乐清古建筑。六(4)班的学生李语含主要负责乐清可楼的考察,她介绍,他们小组利用“五一”假期,到可楼进行实地探访,并用数学中的比例法测量和计算出了可楼的高度和面积,绘制了可楼的立体图,并按比例搭建了可楼的模型。

  “第一次搭建模型时,我们用了陶泥,花了两天时间,由于水的比例未把控好,没有成功,后来在学科老师的建议下,我们选择了雪弗板,只花了一天就成功了。”李语含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了解到古建筑建设不易,还写了一份保护家乡古建筑的倡议书。

  该校副校长胡才丹介绍,S2线开通以来,促进了乐清文旅的融合发展,乐成二小地处乐清老城区,周边有很多的古弄巷和古民居、古建筑,他们便利用地理优势,开展了此次跨学科的“家乡寻古之旅”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们能更加了解乐清,宣传乐清。

  “此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寻艺’‘寻根’系列项目化学习活动,此次的‘寻古’便是一次深度延伸,接下来,我们学校也会继续探寻乐清,以校本特色为依托,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胡才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