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山鸿爪》内页。

由乐清天一书局发行的《雁山鸿爪》。

图片由张朋强提供 《雁荡山全图》。
■张炳勋周起渭先生,名哲,一作喆,字起渭,后以字行,吾乐乐成人。父蔚卿公,系清庠生,向以孝闻。曾刲股疗亲,旋奉大总统黎元洪题褒“至性过人”匾额一方,并银质黄绶褒章,形似挂表,装锦匣内,印文系“荣典之玺”四字,诸亲友纷颁贺章,其谨赋诗申谢:
颁来佳句发幽光,翰墨流芳什袭藏。
价重连城和氏璧,门高通德郑公乡。
九原有作桃潭感,两代论交岁月长。
为藉春风伸谢悃,履端肇庆祝无疆。
先生幼聆庭训,秉赋聪慧,以第一名毕业县高等小学,升入县中学堂,旋就读杭垣优级师范学校,因贫辍学,归里遂志甄陶,先后在芙蓉、虹桥、乐成等地任教,桃李蔚然成荫。后改经商,榜曰“天一书局”,专售书刊文具,仍结翰墨因缘。数度被举为县商会会长,为商民谋利,有口皆碑。曾被举为吾省商会监委,与该会王竹斋主席笃好。孙传芳入浙,卢永祥败走,孙之先锋孟氏抵笕桥,欲屠杭城。时竹斋单身叩谒主帅,敢云如欲屠城,请先杀我,致舆论壮之。后竹斋仙逝,起渭先生挽联煌煌巨制,群表推崇,联云:
当干戈扰攘之秋,入虎穴而捋虎须,不顾生死排难解纷,壮哉吾公,豪气抗衡鲁仲子;
继廷益逊斋以后,有忠臣必有义士,大好湖山地灵人杰,勉矣来者,英魂凭式浙江潮。
先生器宇弘远,留心文献。其于民国庚申(1920)应聘为芙蓉林家西席,暇辄出游雁荡,懼诸题咏磨灭,乃不惮穷幽访录,且辑散见于各书,裒为一辑,颜曰《雁山鸿爪》。后闻当道拟将雁山列为省风景区之冠,将开五省交通周览会,为使名山生色,特将是集出版,时民国甲戌年(1934)中秋,由乐清天一书局发行,乐清印刷所印行。此书由永嘉区专员许蟠云署签,并于扉页录江弢叔“不游雁宕是虚生”题句。
作序者除师尊张侯佐、老友卢霞九外,还有族侄周干(中枢)、弟子李勖(志遐),推许后进,于兹可见。其本人撰有自序,堂宇恢宏,浑灏流转,才情理趣,两相酣足。况关吾乡先哲,足供馨香膜拜。谨录该序,以饷同好:
雁荡龙湫,天下之奇山水也。群峰突兀,飞瀑潆洄,窔邃幽深,人迹罕至,含贞隐耀,古无闻焉。洎乎晚唐阿罗汉诺讵那飞锡来山结庵大龙湫下,声称渐著。有宋之初,花村鸟山之名始显。于是骚人墨客不远千里而来寻幽探胜,蜡屐所经,每多吟咏,以及方外栖修,乡贤游钓,朝钟夕梵,尝有留题,年湮代远,碑墨苍苔,此固怀古者所凭吊,亦居邦者所婉惜也。岁在庚申、辛酉间,馆于芙蓉林氏,居迩花村,地邻山麓,春秋佳日,与二三及门风浴于二灵四谷间,搜榛芜,剔苔藓,断碣残碑抚摩殆遍,益以故老遗闻、邑乘剩记,吉光片羽,萃为一篇,滴露研珠,匪敢自炫阐发,洵以乡邦文献,不可听其久佚无征也。昔太史公周览宇内名山大川,以胸中奇气发为大文章。吾邑自宋、明来,亦代有闻人,王梅溪之德业、章礼部之忠贞、侯二谷之文章、章千峰之棠荫,钱尧卿、贾如规、万仁甫、毛知微诸公类多励气节、敦行谊,卓然有古君子风。婺源胡令用宾所谓仕多忠亮剀靖之臣,校多宏介孤贞之士,民多磊落峻特之者,谓非山川灵秀所钟欤?遗徽犹在,先德汇遐,敢告邦人,并以自励。
书系题词,为七言两律,出廪生张侯佐大手笔,词炼意深,甚为得体。诗云:
残崖断碣广搜罗,摭拾名流句琢磨。
手泽翻新传诵久,爪痕虽旧赏音多。
调成绝唱寿千古,境比奇峰高几何?
赢得游人添雅兴,一回临眺一吟哦。
昔着芒鞋草草游,曾逢奇境豁吟眸。
何劳点缀开生面,况有描题在上头。
几辈呕心争斗智,得君集腋便成裘。
鲰生辜负寻山兴,愧乏惊人好句留。
此书全二册,分三卷,计卷一古风二十一首,卷二五言六十四首,卷三七言一百二十八首,由温州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及雁山佛教会销售。其面世已逾七十春秋,存料寥寥矣。后吾乐桃园书店曾梓行,顿增异彩。
其生值清季,慨国事蜩螗,孰是乐土?冀海宇澄清,意气踔厉,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扬大汉之天声,视死如归,皎然明志,益不禁赞叹,赋有《吊黄花岗诸烈士》一绝:
黄花岗畔草悠悠,剩有芳名万古留。
博浪椎心逞一击,头颅愿拼好神州。
及民国新造,周六介膺杭县知事,于吾乐言算破天荒。盖六介光复杭州、南京一著勋名,继彰政迹,农乐于野,商辏于途,洵一循吏。奈三年任满,遽辞尘世。先生与周氏有通家之好,代父挽以一联,褒其战功,语亦慷慨。联云:
封翁与予往来频,辱同姓订知交,云壑谈心,习隐雅亲周俊士;
后生出人想望外,提偏师歼胡虏,河山还我,论功犹是汉忠臣。
至抗战起,先生愤外寇入侵,河山易色,岂忍作寒蝉无声,坐使吾华夏陆沉乎?遂笔挟风雷,铸爱国辞章,披露《湫声》杂志。时乐清设立“战时青年服务团”,诸团员满腔热血,旨在宣传,振聋发聩,成绩显著。先生深有感触,知上下同心,爱国御侮,何愁不重光耶?继该团骨干王良恭因共党嫌疑被翁光辉部逮捕,先生闻讯忧心如焚,爱国何罪?出于正义,与开明士绅陈济民、洪仲侯联名具保,得使王恢复自由。此举不顾身家,拯人危难,难矣!是时戴甲横行,贪墨是竞,国将不国,民不聊生。先生抚膺长叹,曾题观瀑亭联云:
问亭畔一溪,濯缨濯足;
借崖端双瀑,为雨为霖。
寄托遥深,吐人所欲言,群表称快。
及甲申(1944)吾乐沦陷,醜类粉墨登场。先生严正不苟,申劲节于乱世,避往邑东,触绪生情,愀然心痛,有《过芙蓉石茶亭》二首录一:
千顷烟波一望收,江村风景豁吟眸。
登临也有新亭感,于邑情怀阻笔头。
第三句用“新亭泣”典故,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做楚囚相对!’”其忧国伤时悲愤已极矣。
翌年(1945)二月,浙江省黄绍竑主席以永嘉、乐清两县士绅,自敌寇入侵县境,举室流离,冠裳涂炭,乔松坚干,忠贞足式,特饬县方呈报。吾乐经查访造具名册上报计九名,先生在其内,得省方慰问函。其洁身自好,堪称荣焉。
先生于吾乐乡先辈洪公鲁山先生甚敬重,赞赏公自述行略,内云“读货殖之书,蝇头冀博;服盐车之重,骥足不前。骨瘦且傲,性僻而偏。不惯趋时,每为俗垢;但求食力,怕受人怜。嫉恶则含沙不避,愤时而透爪有拳。忌势利,招溪友园翁为伍;抒怀抱,托美人香草之纤。人谓时宜不合,我唯自适其天。”致先生挽洪公诔辞,亦别具一格,以“鲁山乡先生千古”七字为韵,作诗七首云:
一
仰止洪驹父,高年天锡祜。
硕果瞻儒林,灵光殿在鲁。
二
文章誉海内,踪迹遍江关。
品节菊花似,襟怀水与山。
三
棋局长安易,开门见海桑。
耽吟忘一切,高卧白云乡。
四
杏林春色好,桔井溢甘泉。
良相良医并,论功不让先。
五
火德炎威王,骑箕岁在庚。
九原如可作,载予话平生。
六
家学渊源在,诗书启后贤。
趋庭兰桂馥,能谈礼三千。
七
江河嗟曰下,谁作中流柱。
吾邑有先生,高风垂万古。
末行竖读为“鲁山乡先生千古”。
及吾乐名孝廉黄公仲荃诗名大震,著有《慎江草堂诗》。且三主县政,服官十载,风清两袖,清贫自守。周氏挽黄令长联,足堪显扬,工雅畅达,录后评品:
文章事业,得梅溪二谷之传。叔世慨沧桑,六经书佚,十哲祀湮,瓦釜作雷鸣,可堪玉振金声,鲁殿黄钟长毁弃;
亮节清风,亦栗里孤山之亚。频年惊变乱,烽火漫天,鼓鼙动地,琼楼颁诏语,太息人民城郭,辽阳白鹤系思维。
先生仰大名士黄公任之(炎培),寿公八秩赋诗五律,逼肖身份,字字劲实,按次谨录:
一
由义居仁享大年,箕筹五福寿为先。
须眉浩白商山老,杖履悠游陆地仙。
八秩高龄犹矍铄,三千桃李尽崇宣。
南天遥晋冈陵颂,恰值花开月又圆。
(壬寅三月十五寄去)
二
巍然鲁殿一灵光,仰止南丰爇瓣香。
花鸟三春资傲啸,图书万卷慰琳瑯。
诗传鲍谢新兼逸,笔舞龙蛇矫且强。
惠我琳瑯频盥诵,藉知叔度量汪洋。
三
盈廷济济诸名流,齿德俱尊孰与俦。
闻望圭璋推北海,声名冠冕说南州。
闲情宏景三层阁,意气元龙百尺楼。
他日登堂如御李,能不陈榻下周璆。
四
中原到处稻粱香,足食足兵已自强。
率土咸推廊庙算,普天赓颂股肱良。
仰公勋业可铭鼎,愧我钝锥未出囊。
孤负地灵人亦杰,龙湫雁宕是家乡。
五
文旌昔曾雁山过,鸿爪犹留曲涧阿。
携去清风盈两袖,颁来佳句咏三峨。
层峦飞瀑形容切,短碣丰碑仔细摩。
百二奇峰承藻饰,祝公高寿比峰多。
先生与抚琴名士蔡履平同门兼同事,过往甚密。后惊其讣讯,感怆人琴,奠辞一律:
噩耗传来信复疑,故人竟尔去骑箕。
金溪风雨乌鸟夕,雁荡琴樽燕聚时。
裙屐翩翩成往迹,仪容渺渺切遐思。
浮生似梦原如寄,君已大归我尚羁。
先生与故交王子仲超治学论艺,各有增益。那料其作古台南,坠欢难拾,赋诗挽之,执读迴肠:
河梁昔送使君舟,破浪乘风海外游。
杖履暌违千万里,音书寂寞十三秋。
频传荒墩尊邹衍,忽报经师失夏侯。
白发故交能有几,山丘华屋恸西州。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先生虽年逾古稀,犹对地方兴革事眷注。如望莱桥改建为铁桥,其用长歌记之。欢欣鼓舞,语亦栩栩有生气。且溯古追源,此桥一名港桥,传为平阳周凯所建。以其治水大著政绩,民益念其功,殁后立祀,且谒请朝封平水王,庙在乐成界岱村,宋赐仁济庙额,事载笔记。爰将全诗录后:
银溪两岸桥跨铁,建筑工程奇妙绝。
通衢从此尽康庄,抚今怀昔思先哲。
志书语吾说从前,父老遗闻复相传。
吾邑古为于越鄙,晋代并称永宁县。
原是海滨斥卤涂,不宜耕凿异膏腴。
万顷汪洋极目望,潮来潮去变须臾。
三江水势真恶劣,更比黄河秋汛烈。
群山环绕发山洪,风雨无情虐助桀。
闾阎灶产晋阳蛙,人民愁作泗州鳖。
终年蔀屋在吁嗟,乐业安居难解决。
横阳邑内有周侯,干练精明才识优。
奉檄蒞官临此地,爱民勤政展宏猷。
导江入海水势徙,建陡筑埭水患止。
江浦上游建石桥,即是斯桥之原始。
迄今一千七百年,沧海逐渐成桑田。
桥名望莱地云浦,顾名思义竟瞭然。
吾今扶杖桥上行,习习清风两袖生。
月夜银河恍倒影,海天星斗纵横景。
偃虹迄作中流柱,无虞狂风与暴雨。
爰思今人媲昔人,伟绩丰功各千古。
先生怀才负奇,曾致函温州市图书馆梅冷生馆长,措辞得体,情意肫挚,致梅公甚表赞赏,见之于馆务日记:
一九六三年八月十四日 晴
有乐清周起渭函来,托探《瞿振汉弹词》,去冬已送市文化处,有无录用消息。此人会写文章,信札亦雅,而能达情。
并附原信印证:
冷生先生道席:久钦荆范,未遂瞻韩,仰止之私,与时俱进。本年春间,满拟赴温趋谒崇阶,曾请敝世交郑空性兄作一介函(附阅),嗣以贱躯多病,迄逾半载,竟未成行。风烛残年,冰渊自凛,而平生师友几尽凋零,旧雨谷风,晨星硕果。回忆从前与亡友卢霞九兄每谈及东瓯许燕,咸推台从暨严琴隐先生。忽忽卅年来,卢兄墓木已拱,而下走又饥驱栗六,竟未得见大君子一面,殊深愧悚。金风解暑后,贱躯如得复元,当过江走访,畅聆教益。兹有恳者。去年十二月间,有拙编《瞿振汉起义》弹词一稿,寄请温市文化局审查,阅时八月,消息杳然,拟乞高轩代为询问一声,是否审查完毕,转知将原件寄还,有劳清神,容当晤谢。肃此奉祈,敬候潭绥。弟周喆拜启。六三、八、十三。
后应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征集,撰稿弥勤。于陈梦熊(耐辛)新山歌案及月空和尚起义等,详稽博考,表征甚力。时有关部门重视文物工作,曾假文化馆举行专题座谈会,乡贤达徐敏夫先生为召集人,先生应邀欣然出席,出示黄炎培(任之)所书条幅,群抒诤言。复请人绘制《雁荡山全图》,在雁荡、乐成等地寄售,作游览之指南。
先生深觉遇升平之象,大起豪怀,恬吟密咏,积稿甚夥,以编年辑集,均请署名“病禅”者题签,此即吾乐书坛耆宿李肃遐先生也。内载下列佳什:
题孙愚谷、倪悟真二老在沪上南园摄影
南园二老曾相徉,四海敉平归故乡。
诗笔清新人影瘦,晚晴楼上对斜阳。(注)
注:孙家有晚晴楼。
一度沪滨寄此身,南园曾志雁来宾。
炎崑已历须眉古,再阅沧桑五百春。
己丑九日游沐箫寺
寺绕云山称胜地,吾来胜地访仙踪。
溪声岚影都仍旧,黄石赤松可再逢。
露洒杨枝沾未得,经传贝叶欲翻慵。
衡门在望晨餐饱,不苦阇黎饭后钟。
及公小学毕业届六十周年,爰仿重游泮水故实,赋诗志庆,分贻亲朋。时余正才弱冠,辱承雅嘱踵和。继携拙作呈政,当诵至“乡校于今新面目,向荣小草正离离”时,先生掀髯一笑,拊余背曰:“此结局气势旺盛,亦作诗之法,比长寿之征兆。”往事上心,历历如昨,距今忽忽逾六十年矣。
讵知文革一起,先生却遭大劫。图书抄掠一空,复被批斗凌辱,唯吁天无应,徒咄咄书空耳。尤不解者,其苦趣虽迫,结习犹存,为检《诗韵》,扶杖访觅,昼夕吚哦,气不少挫。挚友朱毅夫先生虑再文字贾祸,赠诗婉劝戒诗,实痛定思痛也。诗曰:
垂暮心肝休呕出,佳章昔已满城传。
于今识曲风人少,字字珠玑孰见怜。
终一扫阴霾,廓清宇宙,先生冤案于1979年5月平反,及身得见,总算有幸。不数月卒于家,年近九旬,当修成正果。乃公著述甚富,惜有散佚,安能藏之名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