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勇展示自己收藏的债券。董露露 摄

张勇在国外跳蚤市场淘债券。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董露露足迹遍布欧洲,只为寻得心头好。十多年来,在德国的乐清人张勇,花费四百万元人民币,收藏清朝、民国债券上万张。
“因为少见、小众,我就更想拥有。”张勇告诉记者,他对收藏的每一张债券都爱不释手。
越小众越想收藏
55岁的张勇是柳市镇后街人,从事电器生意。2003年,他来到德国。18年前,他在德国开始收藏民清债券,如今已收藏上万张,在国内藏量可以说是佼佼者。
张勇回忆,当时刚来德国的他,在双休日逛二手金器、银器店时,发现不少中国的银元、钱币,十分好奇。于是他开始留意拍卖行、跳蚤市场的中国藏品,看到钟意的藏品也会收入囊中。
一次在德国一家拍卖行拍银币时,张勇发现几张清朝、民国的债券,觉得很罕见,也觉得很有意思。“我当时就想,为什么债券所盖的中国印章旁边都是外国的字。后来,我上网查阅才知道这是清政府、民国政府向外国借钱的债券。”张勇说,当时,他就把这四张债券全都买了下来。他记得,在买回来前,四张债券还被打了孔表示作废。
后来,在国外拍卖市场上,张勇发现,这些清朝、民国的债券拍卖价格不等,有的500欧元,有的300欧元等,他记得有一张债券本来1500欧元被拍到3800欧元。与此同时,张勇发现很多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都在寻找清朝、民国时期的债券。
“因为是当时政府对国外发行的债券,所以现在国内看到的一些债券都是藏友在国外购买的。”张勇说,而且在他收藏初期,国内收藏这些债券的人非常少。
“虽然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收藏这么冷门、小众的东西,但我却很喜欢,并乐在其中。”张勇说,身边收藏钱币的人太多,但是收藏清朝、民国债券的人却很少,人越少自己就越想收藏,因为人无我有。收藏了这么多,但是他却不舍得卖一张。
收藏要及时下手
十多年来,只要张勇有钱就会去购买清朝、民国债券,前前后后花了四百万元人民币,但他觉得这个钱花得有意义。
“在国外,我语言不通,也不会开车,都是女儿既当司机又当翻译,自己就会按计算器。” 张勇笑着说。
张勇的收藏足迹遍布俄罗斯、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瑞士、法国、荷兰等国家。有时,张勇和女儿早上8时开车到另一个国家,五六个小时来来回回,有时空手而归。“我记得好几次周末,我和女儿去拍卖行和跳蚤市场时,下着大雨。我们很期待地赶到现场,结果没看中一张。”张勇回忆。有时,在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跳蚤市场逛了几个小时,就买了十多张。
张勇记得买的最多的一次,是在一个市场上一下子看中了70张,对他来说,那天收获不小,因为终于买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
收藏债券18年,还发生不少难忘的事。最令张勇印象深刻的是一位80岁加拿大老人去世时留下的遗产中有4000多张民国债券。“这些债券是这位老人一生的收藏,对他和我来说,都很宝贵。”张勇说,这种缘分十分难得。
“去年底,我的侄女在一个外国人的微信群看到这位老人的子女发布自己父亲拥有一部分民国、晚清时的债券。侄女知道我收藏这些,于是问我,有没有兴趣收藏?我看过这些照片后,十分欣喜,也十分想拥有。”张勇说。老人家属马上将这些债券快递寄到德国朋友家中。当时,张勇连夜开车前往,将老人的4000多张债券收入囊中。
不过遗憾的事也挺多的,比如有时看中一张债券,对方开价两千欧元,他没有买。但回去后,他心里总想着这张债券,两个月后,他再回去想买的时候,这张债券已经被卖掉了。所以张勇总结出经验:收藏要及时下手。
解读背后历史
“我收藏的每一张民国、晚清债券,自己都很喜欢。”张勇说,令他惊讶的还有,这些债券有些由德国造币厂生产,纸张百年都没有发霉。
张勇收藏中最早的债券是1860年发行的。在他家,还能看到中华民国12年发行的公债、津浦铁路、汴洛铁路借款公债。而且每一张债券上都有中国钦差大臣的签字、盖章,解读每一张债券仿佛在感受那段历史。
这几年,收藏清朝、民国债券在国内兴起。除了在国外购买,现在张勇还会在国内市场上看看。在国内,他主要去上海的拍卖行、中国证券博物馆寻觅心头好。“但国内的债券往往比在国外淘来的价格高很多,当时,我在国外看到一张债券卖一万欧元,舍不得下手,但是到了中国拍卖行看到这张债券时,却发现它已被拍到两三万欧元。”张勇说,还有一回,他在英国一家拍卖行想要一张1880年发行的债券,当时拍不到,前几年在中国证券博物馆看到,这一张债券竟然被拍到九万欧元,让他望而却步。
他也会在空闲时间开始研究这些债券的历史,还会看一些债券相关的书籍,如《中国对外债券》《中国百年证券精品图录》《中国老股票》,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
在张勇看来,收藏民国、晚清债券的幸福感在于收藏过程中给他的人生带来很愉悦的满足感。去年底回到柳市后街过年的他,还将自己收藏的一些债券装裱起来挂在家中,与喜欢的藏友一起分享、交流。此外,他还希望在乐清办一个相关的展览,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风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