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谏集》后记 2024年03月01日  
  ■《朱谏集》编者

  编完《朱谏集》,如重走一遍朱谏的人生历程。不止是他的宦路历程,也包括诗路历程、心路历程。每一首诗,每一篇文,每一段资料,都在帮助我们充实着这个五百年前的人物形象,使之充盈,丰满。从他的少年读书时期,到中进士开始宦游,这中间他四处求学,并结婚生子,所留资料极少;即便是近二十年的宦游生涯(中间还有四年半年丁忧期),所留下的资料仍然只有一鸿半爪;他留下最多的是他退居林下后的作品,这些作品使我们得以感触这位先贤的处世态度和精神世界。朱守宣说他父亲之才足以入内阁;王健引其父王瓒之话,赞他“光明轩豁,心如青天白日”。另如彭泽、蔡清等人的推崇,《两浙名贤录》、省府县志书的赞誉,均可为这位先贤做一个完美的注脚。

  作为官员,朱谏做到吉安知府,四品,上司对其吏治能力极为赏识;作为学者,他辑有《雁山志》《李诗选注》《李诗辨疑》等著作;作为诗人,则有《荡南集》。

  其实在明代中期,朱谏不但在乐清县,便是在温、台二州也享有盛誉,他的足迹和诗文也遍布二州,并在二州各族谱中有所记录。作为当时乐清县重要的文士,同时也是乐清诗坛的领袖,他承袭其七世祖朱希晦,再组雁山会,聚拢同辈,培养和推介年轻一代,为繁荣乐清文化增添浓厚的一笔。他在年轻时就以诗才闻名,即便是在全国范国内,也有相当的知名度。比如他在南京任职期间,就在诸同僚的撺掇下即席赋诗,一时技惊四座,这就是《金陵席上诸僚友押韵促笔催妆》一诗。至晚年,诗艺更趋润熟,信手拈来,皆成佳作。世传朱谏诗学李白,其实稍有偏颇。朱谏于李白,可谓得其神而忘其形。古诗于朱谏可随意为之,近体也是工整严谨,却兼有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朱谏集》最为珍贵的一部分,是朱谏关于雁荡山的诗篇——他在致仕后隐居雁荡山,友人官吏多来拜访,题咏酬唱,留下大量诗文,为开发雁荡山作出杰出的贡献。

  《朱谏集》是在《荡南集》《盛明百家诗·朱荡南集》的基础上,搜集大量志书、宗谱、各种选本上的篇章汇集而成。遗憾的是这本集子不能做到尽全尽美。我们本次搜集到的,相信只是其中一部分,毕竟仅就乐清范围的宗谱而言,我们也只是查看到一小部分,遑论温州、台州地区。另如朱谏曾任职的歙县、丰城县、武定州、赣州、吉安府等地的志书、宗谱,必留有其不少诗文(古代大家族修谱有请父母官做序的传统),这些尚须时间慢慢搜集,待以后有机会重版或续编。朱谏的精神世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相信随着资料的慢慢搜集完整,一个更加立体的朱谏将会呈现出来。

  《朱谏集》的出版,得到乐清市委宣传部、乐清市社科联的大力支持,还有许多单位和个人给予的无私帮助……在此,一并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