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乡村孩子艺术梦想 这场美育的“拥抱”之旅真好玩 2024年02月07日  

竹笠和竹簸箕彩绘。鲍贤会 摄

墙绘竹子和熊猫。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海虹

  “我想看看哈尔滨的雪!”半年前,乐清市智仁乡小学学生许下新年愿望。就在日前,中国男子冰壶运动员、拥抱乡村美育计划的爱心传播官许静韬帮他们实现了。在哈尔滨的他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带孩子们领略了一个当地必看的景点——雪雕,并告诉孩子们,艺术就在身边,竹林田野都是天然的艺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最后还送出新年祝福:“希望孩子们心想事成,以后来东北吃烧烤和玩雪,感受一下充满艺术气息的哈尔滨。”

  2月6日,视频公众号“杨澜说”介绍了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在乐清市智仁乡小学开展的“拥抱”乡村美育行动。看着哈尔滨的雪雕和艺术志愿者黄莎莉去年夏天带他们画画创作的视频,学生们感到意外又惊喜,短短几分钟的视频画面温馨活泼,回想起去年夏天那短暂的快乐时光,他们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和幸福。

  乐清最北山区小学迎新客

  “别说孩子了,我收到视频时,也很惊喜,并第一时间发给各班班主任,让他们转发到班级群,孩子们也都看到了!”昨日,当记者联系乐清市智仁乡小学校长鲍贤会时,他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2023年那个难忘又有趣的夏天。

  去年6月11日中午,地处乐清最北端的智仁乡小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北京阳光未来的艺术教育基金会“拥抱”乡村美育计划艺术家黄莎莉和拍摄团队。他们在乐清的乡村小学,开展为期4天的艺术教育活动。

  据悉,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是由杨澜女士发起创立,经北京市民政局评定的4A级非公募基金会。该基金会倡导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致力于促进儿童美育发展,面向资源较为匮乏的儿童青少年群体开展爱的教育,培养具有积极情感、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下一代。

  智仁乡小学地处乐清山老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生态资源丰富。校长鲍贤会介绍,这次拥抱乡村美育计划以竹为载体,黄莎莉为此设计了墙绘熊猫和竹、竹斗笠和竹簸箕彩绘,拜访乡间竹编艺人,和学生一起玩竹竿舞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助力学校美育、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实现对学生美的教育和爱的启蒙。

  锈迹斑斑的大铁门换新颜

  如今,走进智仁乡小学,最惹眼的是门口的大铁门,虽然有些年头了,但大门上一道道绚丽多彩的铁栏杆,让这扇普通的门充满了童趣和活力。

  “改变一个学校,要从改变校门开始,黄莎莉到学校来的第一天,我就向她提建议,请她把学校的大铁门也纳入美育计划,她觉得这主意很好,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完成,给孩子们一个没有限定的空间。”鲍贤会笑道,在黄莎莉的辅导下,六(2)班的胡迎雨当“总设计师”,负责铁门的彩绘设计、分工和实施,她很快组建了创作团队,开始了大铁门美的改造计划。

  学生们选用深蓝、深绿为主色,涂刷大铁门的竖立栏杆。“深绿代表老竹子,深蓝代表新竹子,还有大铁门的横栏杆,我们选用土黄色,象征着智仁肥沃的黄土,翠竹生于黄土才能万载繁茂。”胡迎雨的这番解说,让老师们惊讶不已。

  彩绘铁门是一件辛苦的事,学生们却乐此不疲。她们利用午休和托管的时间一点一点改变着锈迹斑斑的大铁门。每次上色往往持续两个小时,她们或蹲着,或踮着脚立着,或站在小凳子上,没有一个学生说累。铁门花饰部分是最难上色的,空间小,花纹复杂,孩子们选用细小的画笔,一点点勾勒,一点点涂抹,把自己对色彩和学校的热爱全都倾注其中。看着破旧的大铁门在自己的努力下变成了想象中的模样,每个学生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外墙竹笠竹簸箕变成画板

  去年6月12日,黄莎莉给孩子们上了第一堂美术课。她从竹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讲起,阐释了竹坚韧顽强的品格以及挺拔秀美的形象,再结合智仁当地盛产的毛竹和笋,让学生讲讲自己与毛竹和笋的故事。学生给黄莎莉讲了挖笋的趣事,讲自己用毛竹做竹筒饭的研学活动,讲跳竹竿舞夹住脚的尴尬……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在黄莎莉辅导下,学生们开始画熊猫和竹子。

  “让他们自由创作,画得好坏都没关系,因为我想把快乐带给他们。”黄莎莉认为艺术可以激发情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出口,开心的时候可以画画,不开心的时候也可以画画。同时,艺术也需要用心来创造,开心能留下很多印记,能保留下来,“种”在心里。

  基本功“练”好后,真正好玩的项目才正式开始。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黄莎莉带领学生们在校园外墙、竹笠、竹簸箕上进行彩绘创作,学生们现场作画时迸发出很多灵感,创作了一件又一件精彩作品。

  如在竹笠上作画,由于其形状奇特,表面有空隙,极不平整,彩绘难度很大,以前,学生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彩绘素材,一时无从下手。黄莎莉安慰孩子们不要着急,闭上眼睛想象涂上色彩后的竹笠会变成什么?一分钟后,学生纷纷有了主意,他们说自己看到了花瓶,看到了蛋糕,看到了花朵……四(2)班的陈紫阳兴奋地告诉黄莎莉,她看到了雪山冰淇淋,她要把斗笠的顶部画成雪山,然后浇上草莓汁,让它变得粉嫩粉嫩,然后在帽檐周边“添”上自己喜欢的水果。

  “我和美术老师看到这一幕后,惊叹于黄莎莉的上课方式,她没有什么要求,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无限可能。果然,学生最后在竹笠、竹簸箕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没有一个类同的,他们都能说出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彩绘过程。”鲍贤会感慨道,“拥抱”乡村美育计划是一种亲切的感染,而不是资助、帮扶和指导,这也是美育的价值所在。

  鲍贤会介绍,通过美育唤醒孩子的童真童趣,让他们参与校园美的建设,成为教育事业的建设者而不是接受者。从他们所熟悉的乡村生活开始,从他们所能够参与的活动开始,这些年来,学校推出的《走近智仁》《乡村田园生活》《智仁美食》《智仁竹编》等课程都立足于乡土资源,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场景,有体验感也有操作性,深受学生的喜欢。用课程去引领学生的发展,让教育的价值感更成体系、更具有持续性,美好的教育总会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凸显出它的价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