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热”的背后 2023年12月01日  

汉服巡游。 梁琳 摄

  ■杭斌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

  前段时间,第11届中华民族服饰展演暨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在西塘古镇举办,四天三夜超40项活动,超10万人参与,再一次印证了“汉服热”的现象。

  西塘汉服文化周已然成为汉服界的盛事,每年吸引着全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相聚于此,共赴盛宴。

  “穿上汉服去江南古镇走一遭”“奔赴一场汉服的千年之约”“琴棋书画诗酒茶,在汉服文化周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等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

  前不久发布的《2023年度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指数(CSIC)报告》显示,排在前10位的中华文化传承符号中,汉服排名第6位。

  可见,汉服正在成为沟通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物质媒介,在全世界掀起一股名为“中国风”的文化潮流。

  试问,作为中华传统服饰的汉服,何以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汉服热”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文化现象?

  为何成功“破圈”

  回溯这场“汉服热”的兴起会发现,从最开始的小众爱好、小众文化,到逐渐被大众认识和认可,再到不少汉服爱好者自发地穿着汉服走上街头,拥抱汉服文化,汉服经历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过程。

  而汉服之热,还有着诸多推动因素。

  汉服与景观实现“双向奔赴”。古城、古镇,有着天然的“古代景观”,为身着汉服的人创造了独特的“历史空间”,使得汉服文化在真是景观中更显魅力。反过来,汉服文化的兴起,又为古城、古镇的“出圈”增添了灵动的意蕴。

  例如,西塘古镇从2013年开始举办汉服文化周活动,至今已经吸引了上百万名汉服爱好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

  于是,这座历史气息颇为浓厚的古镇,不仅成为了汉服文化周的永久举办地,也逐渐打造出了一张“汉服之都”的文化名片。

  产业与“热爱”创造经济价值。得益于热爱汉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山东省菏泽市的“网红县”——曹县,汉服产业正发展得风生水起。

  在汉服设计、制作这一基础产业逐渐成型的同时,“汉服+文化”“汉服+集市”“汉服+演出”等各种业态也在交融发展,并呈现出迭代升级的发展趋势。

  实际上,不仅在曹县,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洛阳洛邑古城、杭州西子湖畔这些颇有“古风意境”的地方,汉服产业的热度也在持续攀升。各地的“汉服产业链”不断完善,为“汉服热”筑牢了产业基础。

  创意与传播推动爱国情怀。今年8月,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走红网络,视频中的女主角“玉壶”穿了一身青绿色的汉元素服装,充满中国风的服饰与立意深远的剧情引发了无数中国人的情感共鸣,被广泛讨论。

  围绕“流散海外文物归乡”话题,更有汉服文化爱好者自发穿上汉服,演绎了一段《假如,流落在外的文物会说话》的故事。

  可见,当代年轻人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服文化已经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相应的,汉服也在这一背景下被更多曾经“旁观”的人们接受和喜爱。

  从“小众”到“大众”

  自2003年郑州电力工人王乐天身着汉服走上街头,并被媒体报道以来,关于汉服的相关新闻报道每每引发热议。

  “女子穿汉服拍照被认作日本服饰驱赶”“90后女孩穿汉服旅行超30个国家”“老人误将2万结婚汉服当作垃圾扔掉”……

  关于汉服延伸出来的种种话题探讨和新闻报道,其实反映了汉服在从小众走向大众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曲折路径”。

  前些年,在汉服兴起的初期,身着汉服上街,还是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的活动,但后来,在经历了多年的传播推广后,诸如马面裙之类的汉服已经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了不少汉服爱好者的日常生活服饰。

  今年11月,大型汉服展示原创节目《锦绣江南》亮相长三角文博会浙江馆,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看,精致的服饰,专业的表演,配合极具沉浸感的大屏,让汉服之美在申城精彩呈现。

  在当今社会,汉服的广泛推广和传播,并不是为了人人都穿着汉服行走在街头巷尾,而是期待人们在生活、学习中以汉服为小切口,提升审美水平,学习礼仪礼节,更重要的,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服热”的本质和核心,其实是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知、自省和自信。当代年轻人热爱汉服,并不是小圈子“圈地自萌”,而是他们生长在国力强盛、人民富足的时代,对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更有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

  今天,汉服文化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一场场汉式婚礼展现着更为庄重的仪式感和氛围感,一件件融入了汉服元素的时装更加华丽与大气,一部部古装剧越发重视使用形制规范的汉服,从而更显质感和诚意。

  无需担忧“汉服热”只是“一时热”,自信的时代更有自信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