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收藏而阅读,因阅读而写作 2023年08月28日  

工作中的郑鲁环。

书香满室。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侯人玮  文/摄

  “这是1991年发行的建党70周年纪念币,这套纪念币共3枚,面值为1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发行的建军题材邮票。”近日,郑鲁环在柳市焦桐琴馆文化驿站线上开展了以《流通纪念币见证百年党史》《邮票上的建军节》为主题的分享会,吸引了许多市民参与。

  郑鲁环是一名阅读爱好者、作家,也是一名收藏家,他爱读历史名著,经常关注收藏知识,撰写了大量收藏类文章。因收藏而阅读,因阅读而写作。阅读、收藏、写作三大爱好,让郑鲁环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充满情趣和快乐。

  读书破万卷

  1977年出生的郑鲁环是柳市象阳人,还是名退役军人,上学时喜爱看《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文学,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3年,乐清流行集邮收藏,正读高中的他随潮流开始收集邮票。

  “当时我把用来买零食的钱都省下来,积攒一些后就去购买心仪的邮票。”郑鲁环称,每次发行的邮票都不一样,图案精美绝伦,尤其是一些名著书籍中提到的人物和场景,画得十分贴切。

  不过,邮票上的图案种类繁多,刚开始收藏时,郑鲁环无法一一辨认,就依据图案上描绘的内容,找到相应的书籍仔细阅读。在阅读时,他的脑海中就会产生邮票上的画面,等再次欣赏邮票时,便会有更深层次理解。

  “多年来,在收集的邮票中,我对《西厢记》套票情有独钟,每收藏一枚邮票我就会重新阅读一次,《西厢记》及其连环画系列应该是我读得最多的书。”郑鲁环说。

  郑鲁环在一家企业担任高管,虽然工作忙碌,但每日在睡前或者工作之余,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因此,在他的办公桌上和床头,常年摆放着书籍和铅笔,家中藏书更是有上万册。

  “家里的书我基本都看过了,书上都有我的阅读痕迹,把经典的语句铭记在脑中,有时还会背出来。如果要看新书,我会去淘书、换书,阅读更多的书籍。”郑鲁环说。

  下笔如有神

  除了爱读历史名著,郑鲁环也喜欢阅读各种游记,有时写读后感,还会写游记。在采访时,郑鲁环常常提到,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否则阅读完的书籍就如过眼云烟。

  “我最早写的文字应该是上学时写的作文,写作需要积累众多素材,而这些素材就来自于各类书籍。”郑鲁环表示,阅读达到一定量后,激发了创作欲望,写作也成为他的一大爱好。

  2006年开始,他在《中国钱币界》《浙江杂文界》《温州日报》《乐清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若干篇。内容涉及人物传记、收藏研究、散文随笔等。他尤其擅长写收藏类文章,如《新中国邮资封片上的乐清元素》在乐清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人一城·乐清故事”全国有奖征文比赛中获优秀奖;《邮缘》在浙江省集邮协会成立四十周年“我与集邮”征文活动被评为纪念奖。而这也增加了他写作的信心。

  现在,郑鲁环既是浙江杂文学会会员、温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清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还是《乐清集邮》编委、《柳市文坛》杂志编务。

  身兼数职该如何平衡阅读与工作呢?郑鲁环表示,他的工作内容包括写作、编辑、校对等,在写作中可以提升自己的水平,在阅读他人作品时也可以博采众长,不但没有冲突,反而大有裨益。

  阅读要推广

  历年来,郑鲁环参与了创建柳川读书会、柳市焦桐琴馆文化驿站、柳市作家协会文化驿站的建设,还不定期组织书友在柳市文化中心开展公益读书会,让来自各行各业的书友聚集一堂,分享阅读的乐趣。

  在大伙眼里,郑鲁环不仅是酷爱阅读写作的书友,也是一名资深“收藏迷”。一枚邮票,一个人物,他就能书写一段故事。他常常从邮票讲起,和大家分享自己阅读的书籍或是创作的文章,深得书友们的喜爱。

  2022年,郑鲁环的书友徐艺丹加入柳市焦桐琴馆读书会,徐艺丹也爱阅读,但是却不爱写。郑鲁环就推荐她多阅读,多写作,将阅读后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徐艺丹便根据他的方法写作,感受到另一番乐趣。

  在郑鲁环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也养成每日阅读的好习惯。郑鲁环会提前帮妻子选好书籍,如《虹桥散文集》《乐清散文集》等地方文学作品,放在她的床头,每天两人一起阅读。

  “阅读,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未来,我会继续阅读,参与阅读活动,引导更多的人也能爱上阅读。”郑鲁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