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期,浙江外国语学院“重要窗口”研究所来三禾文化俱乐部调研“四千精神”的现实价值。三禾文化俱乐部的企业家理事积极参与讨论,亲述创业故事,并由此去体悟“四千精神”的含义和意义。
本报于3月17日在文化周刊特别连续推出《“四千精神”的圭臬》《王与之和永嘉学派》《图南书院创办者翁敏之》三篇文章,分别从永嘉学派理论源头、乐清学人对永嘉学派发展做出的贡献、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与乐清乡贤交往三个角度,与读者一同探讨浙江精神、温州人精神的文化密码。本期文化周刊继续推出三篇文章,以期能深入贯彻“八八战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的“四千”精神,同时帮助民营企业经营者掌握数字化、新能源、金融、市场经济等新时代的关键领域和技能。
■十月获稻
8月1日,浙江外国语学院的“重要窗口”研究所来“三禾”作学术调研,一是对“四千精神”的溯源,二是探讨关于其时代价值的问题。这话题对于乐清企业家,每人都能讲出许多道道,因为他们是亲历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我们请了六位“三禾”的企业家理事来座谈,人不多,但讲得很好,很丰富,很有代表性。
像赵章光先生,这位以农民之身登上第36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领奖台的发明家,开口便说道,是这个时代伟大,给了我们大家一个可以施展本领、可以去奋斗的舞台,要感谢和感恩改革开放。平日我们习惯叫赵章光先生为老板,老板为人笃实,那天还专门写了一纸的发言稿带过来,题目叫“幸福是奋斗出来的”,101的含义就是100次试验失败了,还要进行第101次的试验。千辛万苦,千方百计都在这里面了。六十岁后他与红豆杉结缘,种它,研究它,开发它,开始了一场新的奋斗。我对章光先生向来敬佩,并且也经常提起这么一个观点,上世纪80年代,乐清几十万农民似乎是一夜之间,洗脚上岸去闯市场,胆子那么大,那么勇敢,这个跟赵章光先生有关系,大家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是一面旗帜,影响了大家。这面旗帜从他成名那天起就一直红着,红了几十年,这几十年间,也不知道倒下了多少企业和企业家,可赵章光先生和他的101还红得很。原来的“四千精神”是个苦精神,谦卑的精神,这一点他始终很清醒,这是他的不寻常之处。
吴志安和夏伟平、陈庆龙是分别从重庆、贵阳和济宁飞回来,参加了“七月·禾谷香暨三禾文化云谷行”活动后,留下来参加座谈会的。吴志安说,我理解的“四千精神”是两个字:“争气”,当年我们穷,穷则思变。树争一张皮,人争一口气。这口气要争,什么苦也就都能吃。他是原来的三山乡人,我对老三山有感情,听过他这样一个故事。在他还只有十六岁的时候,跟人去定海打工,寒冬腊月,三更半夜,风冷水冰,等潮水一退,便去船坞清淤,手上脸上都是冻疮。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说了一段让人记忆深刻的话:“怎么说呢,一个班五角钱,一角五分吃一碗面,还可以有三角五分到手。有面吃,有钱赚,就不苦了。”他现在是重庆少有名气的企业家。
虞海泽是创二代了,现在管理着他的神奇电碳集团,他着重说的是人生首先得有方向,心里面要有强烈的创业激情和愿望,不能懈怠。“三禾”为读书社定有一个调子叫“为生命的厚度而读书”,海泽关于生命的厚度,这次讲了一段很好的话。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长度的,像一条直线,有两头,但你可以去多做些有意思的事,这样,两头虽然没变,但中间丰富多彩乃至绚丽无比,使实际的线变长了。
夏伟平是大荆双峰这边人,在自己的村口,建了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总造价近2亿元,目前主体工程快好了。当年在贵阳,当他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后,他的套路特别不一样,投资一亿多,做什么呢?办书店,起名叫万卷书店,提了一句很响亮的口号,为学习型政府和学习型社会服务。招了36人的工作专班,配专车,干什么呀?说来叫人难以相信,送书,免费送,给领导和有关部门送,给单位送,给居委会、给社区送,给学校送,终于让贵州全省上上下下都知道有个夏万卷,后来仅凭夏万卷的名号,就可以无坚不摧了。如此这般,温州人厉害的神话就成现实版了。
胡成虎和陈庆龙都有很精彩的发言。陈庆龙在济宁多年,现在是济宁市温州商会会长,也是山东省乐清商会会长,他讲的是不要忘了家乡的好,浙江省强调地瓜经济,他就克服困难,回乡投资。天高任鸟飞没错,但他说乡情也无价。而胡成虎作为德力西的副总裁,德力西故事的本身就是对“四千精神”的最好诠释。他说:“四千精神”没有过时,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阶段,它应该有不同的价值链,奋发向上的创业激情,不断地向高科技挺进的勇气和意志,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他们说得没错,“四千精神”由民间而生,是从无数的艰难困苦的创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那个岁月的痕迹,却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但毕竟是四十几年前了,过去是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刚刚开始迈步,现在都进入互联网云计算时代了,船大了,风浪也大,困难和压力不会比过去少,而只有更复杂、更难,所以,不断地去认识其当下的时代价值,是很有意义的。
半天时间,听了心里面生出了许多踏实和欢欣的快感。刚坐下来时,我还在想,这么一个比较学术性的座谈,也不知道会开成什么样子,想不到他们的发言个个都这么有水平,有高度。我也想过,可能也少不了要听几句牢骚什么的,替人受过,但从头到尾都没有,大家口气都很好。这些都是我真心替他们高兴的理由。一个人呀,初出道时,要向外求,求财富,求地位,求权利,求影响等等,但是,等你有基础了,还得向内求,求精神的富有和充实,所谓由富而贵。一个人思想及其境界的自我提升,往往是在对某些个观点的新认识中获得。
自主和自在
——与女儿谈“四千精神”
■叶文杰
听三禾企业家理事亲述创业故事,并由此去体悟“四千精神”的含义和意义,更为鲜活,更有感触。
赵章光的101意味深长,100次失败后的一次成功。他的第一站是在郑州,现在2000多个门店遍布全球。
吴志安的第一站在重庆,凭着“争口气”拼搏半生终有成就,他独爱重庆的山水。
胡成虎的第一站在云南宣威,兄弟齐心成就上市公司德力西。
虞海泽的第一站在湖南邵阳,从打破“乐清电器供销人员禁入”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河南、上海、重庆、江苏、乐清,都有他的企业。
陈庆龙的第一站在山东淄博,现在企业分布在天津、上海、乐清等地。
夏伟平的第一站在贵州,成功历经多种行业后,在贵州、内蒙古等地打造网红街。
他们的故事很长,也很精彩,每个人的故事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但我只是截取他们的“第一站”,因为,在我看来,这“第一站”就是“千山万水”的缩影。从第一站开始,这一路走来,我们可以想见他们创业过程中的“千辛万苦”。
“四千精神”描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乐清人自主创业的艰辛历程和全力以赴的生命状态。他们如野草,有春风吹过,便遍地疯长。他们是不畏风雨,坚韧坚持、永不懈怠的奋进奋斗者。他们是“四千精神”的创造者、践行者和弘扬者。
女儿叶阳天出差绍兴,我们在护城河边漫步,一边谈论着“四千精神”。
我开玩笑地说,如果只从字面上看,“四千精神”其实是从嘴巴、双脚和头脑处反映了一个人做事的“辛苦”。
女儿说,用“辛苦”来概括恐怕还不够,似乎用“全力以赴”来表达更为妥帖些。只是还有点不解,为什么会有这种不辞辛劳的“全力以赴”呢?其行为背后是否还有个动力源的问题?
是呀,作为发动机的“心”在哪儿呢?我们试着进一步地追问,为什么会有“四千精神”?又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去奋斗呢?一句话,“四千精神”的背后力量是什么?
吴志安说,是父母为自己、家庭争口气的嘱托。陈庆龙说,是作为长子为减轻家庭负担的责任。虞海泽在讲述中多次强调,父辈洗脚上岸的愿望特别强烈,以改变个人和家族命运为动力。
曾有专家这样总结温州模式的成因:生存环境“逼”出来、党委政府“导”出来、改革开放“放”出来、事功文化“传”出来、民众力量“闯”出来。
这其中,我觉得“民众力量‘闯’出来”是个主要因素。民众力量不仅成为改革的主体,还成为改革的成果、社会财富的主人。毕竟民间的自主,民有、民营、民享就是“温州模式”的本质特征。
所以,当女儿追问“四千精神”背后的力量时,我给出的两个关键词是,自主和自在。
自在可泛指目标、追求、愿望或梦想,是一种改变命运或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志向或梦想;自主是指这个目标或梦想的来源,它来自内在而不是外在,是一种内生动力,因而具有一份强大的力量。
自在,就是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从心所欲不逾矩,该是自在的一种境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可以指代“洗脚上岸”,解决温饱、摆脱贫穷,追求富足生活的愿望和目标。全面小康后,可以是一种由富而贵的人生追求。
这种对“自在”生活的追求,在乐清的文化土壤里也有迹可循。乐清是“王子晋吹箫之地,张文君入竹之乡”。王子晋和张文君,一个是飞仙,垒石吹箫,仙鹤翩然而舞,成了乐清得名的缘由。一个是高士,避太守而入竹,我自逍遥。作为文化符号,这两个人,一开始就为乐清的文化性格定下了清逸、脱俗、自在、诗意的基调。
但实际上乐清却是个资源匮乏、“七山二水一分地”的穷乡僻壤。所以乐清人一直崇尚自我奋斗,务实进取。从历史上的王十朋、刘黻、章伦、赵士桢等群英闪耀,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大众创业,我以为都是务实奋斗的代表。
《对鸟》是乐清民歌的代表作,我觉得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关注鸟,仰望星空,有梦想。二是田间劳作时的歌唱,虹桥人叫抛歌,把歌抛过去又抛回来。苦中作乐,自得其乐。三是前面提问,后面回答,善于自问自答,遇到问题时总能自己找到答案。
所以,乐清文化性格具有一体两面,既清逸脱俗、自在豁达,又敢为人先、自主奋斗。
自主是乐清人身上的第一大特质,从来不等不靠,为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奋进。人人想做老板,做命运的主人。
因为自主,所以务实进取,所以敢为人先,所以坚韧不拔,所以创业创新。
正是因为对自在生活的发自内心的追求,我们才隐忍、坚韧、勤勉、实干,我们才历经“四千”创造奇迹。
闺女说,关于自主和自在的解释,似乎还能自圆其说。梳理一下,“四千精神”其实是一种自主创业创新精神,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乐清人的鲜明特点是,先有了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的生活的强烈愿望,才自主做出外出“闯天下”和创办电器厂等的人生“自己所选”,所以外化于创业创新过程中就有了“四千精神”,不仅实现了“自在”生活,更“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中国电器之都”和“电气产业集群”。
我赞许道:精辟,抓住核心逻辑了。见我谈兴正浓,女儿追问,新时代里“四千精神”的现实价值又在哪里呢?
听三禾企业家理事讲创业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四千精神”的最好诠释。发自内心的改变命运的动力、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犹如一道道光在他们身上闪耀,虽苦犹乐,轻描淡写里分明已书写出了厚重的人生。我想,无论什么时代,奋进奋斗是乐清人永不褪色的底色。
一段时间,温州大地唱响“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的旋律,给出了“追求卓越、守正出新、富于创造、大气包容、美美与共、奋斗奋进”的新内涵。
但我想还是借用在三禾广泛流传的三句话,来讨论女儿所提的“四千精神”现实价值。
一是“建立笃定的内心秩序”。
向贵而生,是三禾文化的价值取向,也是“三禾”们的追寻与践行。
二是“舞台不在乎大小,关键是戏要演得精彩”。
我常想,生命的自觉、具有丰富的生命力对一个人来说,何其珍贵。
我的体会是,日常中,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关键是凡事要从我做起,领导好自己,成为自主发展的人。
三是“一半精神一半物质”。
虞海泽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是个没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企业经营上的人,从生命的长度和厚度衡量,我想同时多做点事,把生命的直线变成曲线。所以创办了乐公益等组织,帮助抗战老兵。”
好日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好日子是皮囊,须得人为地填充灵魂。
这灵魂哪里来?海泽的回答是“公益”,从大爱和美美与共得来。当然,答案可因人而异。可从读书得来,修养得来,智慧得来。可从不贪婪的时候得来。也可从懂得珍惜的时候得来。
女儿说:“今日听爸爸讲了这么多关于家乡的人事,这正是我所缺。”
我说:“家乡是根,只有深入了解,才会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
“四千”精神 的起源地
■王守根
今年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李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在谈到民营经济发展 时,总理特别提到了当年浙江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时所创造出的“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 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在全世界的眼球都汇聚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之时,李强总理特意点出“四千”精神,足见其份量之重。
作为乐清、浙江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勇闯改革大潮、克难攻坚、拼搏创业的一种精神状态,说实话,只有“走遍千山万水”, 才能穷尽一切发展的机会;“说尽千言万语”,才能寻找一切合作的可能;“想尽千方百计”,才能找到各种成功的办法;“吃尽千辛万苦”,才能看到风雨过后的彩虹,这是智慧,也是经验;过去有用,今天照样有用,未来仍然不可或缺。这是乐清、浙江人民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自那以后,对“四千”精神起源地,各地开始了争夺。比如,李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过“江浙等地”,江苏就说“四千”精神起源地在江苏,我们还是“四千四万”(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而省内则有“台州说”“绍兴说”“义乌说”,而萧山出来说,我们除了“四千”,还有“四抢”“四敢”,“抢上头班车、抢抓潮头鱼、抢开逆风船、抢进快车道”和“敢与强的比、敢同勇的争、敢向高的攀、敢跑快的赛”……很是热闹。
正当各地为“四千”精神起源地争得热闹的时候,浙江工商大学战略企业家学院首席研究员胡宏伟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四千”精神发韧于浙南。根据他所著的《东方启动点:浙江改革开放史(1978-2018)》记载,“四千”精神最早的完 整表述见著于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的《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这也是媒体第一次将温州的改革实践冠以“温州模式”。不过,在查阅史料后,“四千”精神最早见著于1983年1月11日《浙南日报》(如果不分媒体等级的话)二版《社队企业极需各方支持》一文提到“社队企业人员‘走遍千山万水、讲了千言万语、想到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这应该是最早的关于“四千”精神的官方表述(《浙南日报》是温州市委机关报),进一步佐证了其发端于温州的事实。
前面说了那么多,也罗列了许多史实,说明“四千”发端于温州是没得说了。那温州又发韧于哪里呢?用我的话来说,就在我们乐清(所以,乐清建“四千”精神博物馆实至名归)!
之所以这么肯定的说,是基于发生在41年前的柳市“八大王”事件(关于该“事件”的详细情况,可参阅《乐清日报》记者汤琴、程遥、叶长一写的《柳市“八大王”,改革开放的探路者》一文,2018年5月14日“浙江新闻客户端”)。“八大王”是1982年在全国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中以“投机倒把罪”被打关押的、柳市地区从事五金、矿灯、螺丝、目录、翻砂、线圈、供销、旧货等八个领域的“冒尖者”(1984年予以平反)。在1982年称得上“王”的(行业的领跑领先者),在那个年代,那种环境下,如果没有勇气、胆魄、意志、毅力,不经历磨难和多年的打拼、奋斗,是做不到的,也冠不上这个“荣誉”的。许多乐商的创业史、创业故事充分说明了这点;从汤琴他们的文章中也找到了轨迹,如“五金大王”胡金林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经商,起始售卖五金,后来卖电器设备,1976年销售额达到120万元,成了柳市首富;还有“螺丝大王”刘大源,1971年开始涉足,当时因万家公社一社队企业缺螺丝,从清江组织货物,解决了企业之急需,尝到甜头后就做起了螺丝生意,收集了17000种螺丝,成了“螺丝大王”等等。
“八大王”诠释了“四千”精神的发端,但令我钦佩和惊奇的是以“八大王”为代表的乐商天赋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创一代们大部分没读过多少书,经济知识可以说是空白,也不懂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但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当初“八大王”搞的就是市场经济中很重要的一个特性——分工,当下我市电气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可以说源自于“八大王”;“目录大王”等用互联网语言来讲,就是平台企业!所以,一个地方经济崛起,是有原因的。
最后,我们可以这样说,“八大王”既是“四千”精神的化身,又是一大批试水市场经济乐商的杰出代表。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就是因为植入了“四千”精神基因的乐商群体的崛起,才成就了我们乐清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乐清人民创造的这笔精神财富继承好、弘扬好,在推进乐清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好“两个”示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