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头条」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特约评论员
中共乐清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日前举行,听取和讨论徐建兵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乐清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关于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持续奋战“1310” 在“两个先行”新征程上全力打造“醉美之城·幸福乐清”的决议》。会议强调,要以文化升华推进文化振兴,注重以文惠民、以文铸魂、以文塑城,大力弘扬“乐读”文化、“孝行”文化、“两个健康”文化、亲清政商文化,让文化成为乐清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7月31日《乐清日报》)。
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走在共富道路上的民众,对文化发展产生了越来越高的公共需要。当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个国家的物质发展达到了一定层级,就会摆脱初始层级的食物需求、温暖需求、安全需求等,趋向精神愉悦、自我价值实现等较高层级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乐清提出“让文化成为乐清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标识”,也就顺理成章了。
搭建高屋建瓴、登高望远的文化框架,促进文化振兴。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事业是一个多维度的齐头并进,注重物质化、经济化的富足富有,也要做好精神化、文化化的齐头并进。两者发展相互协调、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社会发展才能呈现和谐、均衡、可持续格局,这就是“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化富有、精神富有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只有给公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存在感、归宿感和满意感,才有意义有价值,深得人心,服膺民众,让老百姓触摸到了实实在在的物质收获和文化福利。
乐清出台的《乐清市文旅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未来五年的文旅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遵循;文旅投资,也不惜力,市非遗展示馆、市戏曲中心和音乐厅融合共建项目等公共文化场馆的改造提升,为全市文化繁荣、文旅振兴,打下了坚实而必要的政策根基、经济支撑。
构筑丰富多彩、亲民便民的文化圈层,以文铸魂,文化惠民。千家万户的老百姓,因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历史风貌产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对滋养自己的文化种类、文化形式,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多样化、多层级的需求。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已呈现鲜明的时代特点,我们的文化发展、发展形式、文化业态、文化供给,也应该呈现对等的样式繁多、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思想先进,富有浸入式体验感和现场感。
缘于此,乐清市文化发展也呈现出活力十足、多彩纷呈的格局:全民阅读节的持续开展、市图书馆获评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公共书苑文化季“乐读”等,提升了公众好读乐读的品格;市非遗新馆顺利开馆,复活历史记忆,留存文化多样化。建成72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出家门就能看到文化的影子”,让多样化文化和基层群众亲密拥抱,充实文化生活,提高文化趣味,提高文化审美能力,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指数、宜居指数。
打造内蕴深厚、富有朝气的文化地标,实施以文铸城。文化地标是近年比较受欢迎的一个文化品种,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每一个文化地标都是响当当的文化名牌、文化载体,浸润其中的文化历史内涵,有较强的文化影响力、历史穿透力、文旅推动力、经济辐射力。这种经历史淘汰而沉淀下来的文化软实力,是当之无愧的文化代言人,一旦塑坯成型,走向全国,常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强大的经济效应。
目前,浙江省公布的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名单中,乐清入选的“文化标识”是雁荡山文化。围绕这个文化地标,我们应该继续做强做大、做优做特。比如,可以将蕴藏在雁荡山文化中的历史古迹、文化典籍、文化名人、诗词歌赋等人文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整理挖掘,归类集粹,通过现代化手段、“互联网+”、文旅产品创意等,展示推介给广大公众,强化旅游和游客的良性互动,助力文化地标大踏步“走出去”“美起来”。再比如,可以将“雁荡山IP”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利用这个人间仙境、绝美盛景,吸引全国各地网红纷至沓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