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鸿雁写灵峰 ——潘韵与雁荡山 2023年07月28日  

  ■卓永

  “不论在上世纪的40年代和50年代,潘韵先生在美术创作上最擅长于山水画。把潘韵先生定位为新山水画的先驱,我看这是名副其实的。”著名美术理论家杨成寅在《风雨归舟:纪念著名画家潘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序言中写道。

  潘韵(1905—1985),原名趣琴,号趣叟,浙江长兴人。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后长期从事国画创作和美术教育工作。他擅长山水画,重视写生,认为“没有生活、没有感受、没有激情,画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生命。”

  据朱馥生《紧跟时代讴歌生活的画坛前驱潘韵》记载:“1934年,年仅29岁的潘韵就在杭州举行西湖、雁荡写生展览,受到国画界的瞩目。”这是他首次来雁荡山写生。潘韵另一次来雁荡山的时间为1955年6月,由浙江美术学院彩墨画系主任朱金楼带队,潘天寿与教师潘韵、诸乐三等携学生方增先、宋忠元等人一起来写生。

  《龙湫飞瀑图》系潘韵与潘天寿合作,当时送给灵岩寺,后藏雁荡山管委会。此作由潘韵画大龙湫,潘天寿以浓墨补上瀑布下部岩石、杂树,以及仰首观望的两个人物并题识:“绝壁朝朝飞白龙,时云时雨青濛濛。与霞光彩斗彩虹,何年直上太空去。不作波涛不岩住,润万物兮百谷树。”“十年浩劫”之后,潘韵见到这张合作的作品尚幸存于灵岩寺,睹画思人,悲喜交集,便重新纪写一幅置于家中以寄托哀思。当时潘韵已经77岁,而潘天寿、吴茀之等人已谢世多年。潘韵在这幅作品上特别记上:“……三十年前岁次乙未,与寿老、茀老、乐三诸师游雁荡,寿老同余合作斯图,余画大龙湫,下人物为寿老所补,为灵岩禅寺存念。又喜十年浩劫后,此画尚幸存于雁荡,而寿老、茀老,惜已归道山,睹此画殊令怅惘无已也。一九八二年纪写于湖上栖霞岭。”

  《雁荡奇观》现藏乐清龙门图书馆。吴静山题诗堂:“雁荡奇观。潘韵先生写生稿,笔精墨妙。己丑于湖上拜观,吴静山。”此作系潘韵写生画稿,未题款,后赠送乐清籍学生金家骥留念。从画作中的飞瀑来判断,似为雁山中折瀑景色。

  潘韵初学北宋黄山谷与明沈石田,继学南宋马远、夏圭,掌握传统的笔法后,又到生活中去观察真山真水,重视写生。他笔下的雁山墨色灵动,浓淡互化,滋润苍浑,因重视“应物象形”的绘画本体要求,形成了深秀郁勃的气局和境界。《纪写雁山》《雁宕阴雨》《雁荡秋色》著录于《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精粹:潘韵》。

  近年来,潘韵以雁荡山为题材的作品有出现在拍卖会上,如《雁荡灵峰》《双鸾峰与小龙湫》等,以较写实的手法表现雁山之美。

  潘韵最后一次游雁荡山是在1979年5月,74岁的潘老以简练的笔墨为雁荡山管理局绘制《一声鸿雁写灵峰》。图写合掌峰风光,两峰在群峰环拱中直插云天,蔚为壮观。天边一排大雁飞过,左下部隐约中露出梵宇。画家用笔轻重缓速,洒脱多变,墨色浓重沉着,丰富而多层次,整个画面显得苍浑老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