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晒盐。陈尚云 摄

“海上牧场”乐清湾。陈尚云 摄
■王笃海“煮海晒盐,故乡曾在波涛间”。盐盆是我的故乡,三面环山,一面靠海,濒临乐清湾,是天然的晒盐场,曾是浙南地区著名的盐乡。因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开发区的建成,曾拥有600多年的盐盆晒盐史,戛然而止,仿佛从此被淹没在“波涛”之中……
每次踏入这片熟悉的故土时,面对这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厂房,总有些许陌生感油然而生,总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去回忆那个“有盐是‘至味’”的苦涩年代。
“民以盐为天”。在晒盐人的眼中,这话应该是更合适的。因为这一颗颗微小的盐粒,在今天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调味品,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几曾何时,它是晒盐人家生活的全部希望——是生病时的“灵丹妙药”,是下饭时的“美味佳肴”,是“自家的”却要靠“偷”着力的“养家之本”。
良药“陈盐”
早年的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存放陈盐的习惯。我们晒盐人家,陈盐当药,似乎更是“深谙其道”。我母亲不识字,只要我们有一点“头痛脑热”,首先想到的便是陈盐。印象最深的是给我们“治肚子疼”的事,农村的环境差,我们这些孩子,发生急性肠胃炎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是“上吐下泻”的那种。母亲便立即泡上一碗“糖霜盐茶”,就是在开水里,放上一点陈盐和白糖,让我们喝了卧床休息。如果短时间内情况没好转,那就隔段时间继续再喝,这样,过不了多久,肠胃还真的好了。
那刻的幸福,不仅仅是因为尝到了那种难得的咸中带甜的“天然饮料”味,更是因为体验了这“糖霜盐茶”的神奇。
美味“油盐”
记得小时候的一日三餐,每天都喝粥。穷人家的桌上因没有菜,单单喝白粥,也是常有的事。只能“就地取材”——就盐下饭:往碗里撒上几颗盐粒、放入几滴猪油,用筷子迅速搅拌,端起碗,脖子一仰,眨眼功夫,这所谓的“油盐粥”就被喝个精光。虽然只是加了点“油盐”的稀饭,但也常让人“意犹未尽”。
当然,在夏秋季节,大家还是能经常吃到“油盐豆”,这也算是“奢侈”的下饭菜了。这“油盐豆”的味道,跟现在常见的盐拌油炸花生差不多,也是香中带咸,只是因裹满了盐而显得更咸!也因为这些绿豆、蚕豆或豌豆本来就是干的,在经铁锅炒熟后,拌上油盐,就变得又咸又硬,咸的让人满口生津,硬的让人牙根发疼。一家人在嚼豆时,那“嘎嘣、嘎嘣”的咬豆声,既清脆又响亮,如同采石场上锤子砸石子的声音,此起彼伏,煞是有趣。
而今,一想起那“油盐粥”和“油盐豆”的咸香味,嘴巴里顿时觉得还有“香香咸咸”的味,但肚子里似乎又有一种饥饿感随之袭来,恍恍惚惚的……
养家“偷盐”
“为什么自家晒的盐不能拿回家自己卖?为什么必须要低价卖给盐廒(仓)呢?”当时只有七八岁的我,也已经开始“思索”这个问题,但毕竟是个孩子,终究无法明白“盐属国家专税管制、私人不得买卖”的原由!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那些“管盐”的人充满了“仇恨”,恨不得像孙悟空一样吹口“仙气”,将他们吹得“无影无踪”。如何把自家晒的盐,多“偷”些回家,然后再私下“高价”卖出,是所有晒盐人每天绞尽脑汁要做的“大事”,也是几乎要全家参与的“大行动”。
“上阵父子兵”。当然,我家也不例外,跟着父亲加入了这“偷”的行当。
父亲是“大偷”。每天下午,他早早地将盐装入小麻袋,然后藏进盐坦的“盐灰堆”、或附近番薯园、或杂草丛、或预挖的“地洞”等地方。待到夜深人静时,重新回到盐坦,偷偷地将这四五十斤左右的盐扛回家。
我是“小小偷”。每天总是趁着下午送点心的机会,用盐将空饭盒和茶罐装满,大约有六七斤,然后套上小扁担,顺便“担盐”回家。那个“马尾松”防护林的桥头,每天总是有“管盐人”在把守。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仿佛总是那么迷蒙、刺眼……每次经过时,那种“做贼心虚”的触电感,令人发怵,而且是四肢发麻、呼吸紧张,总是在“胆战心惊”之中,通过这道“吓人”的关卡,好在他们好像也是“心照不宣”——小孩不查。这样,我的“偷盐”每次都是成功的。
母亲负责“偷盐卖”。这“卖盐”也是偷偷的,一般是每隔两三天,她和邻居一起搭乘“河泥溜”(小木船),将盐运到柳市、北白象或城关去“私卖”。每次都会在凌晨两三点钟左右,准时将盐悄悄地运抵河埠头,然后由“撑船人”(船家)趁着夜色,借着微光,悄无声息地沿河划桨前行,在天亮前赶到集市。母亲说,尽管很小心,但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偶然间撞上了“管盐”的,连箩筐带盐被当场全部没收。还好,人都没事,自认倒霉,只得悻悻地空手回家。
“偷盐”,在那个年代,不,不仅仅是在那个年代,应该是在历朝历代,这种“合情不合法”的风气都一直存在。那时的“偷盐”虽是违法的,但为了那个仅仅要“活着”的简单愿望,想方设法去“偷”自家晒的盐,也就成了“合理”事实。
晒盐,这古老的行当,曾是故乡多少人养家糊口的生计,如同一片吹落的秋叶,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消逝。短短的数十年间,消失得如此彻底,如此决绝!让人惆怅,让人怀想!而今,曾经晒盐的父辈、祖辈们,已从艰辛而繁重的劳作之中解脱出来,告别了那个“盐味十足”的“咸苦”年代,过上了曾经日思夜想的好日子。但“幸福不忘来时路”,那些“晒盐”的故事,不应被岁月的风尘过早掩埋,因为它们是父辈、祖辈们曾历尽贫寒的记忆,那是千帆过尽历沧桑的海洋文化印记,那是留给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