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行走 ——读周玉娴散文集《大地上的行走》 2023年07月28日  
  ■廖毅

  “还有什么快乐能够比得上,自由自在地眺望,广阔无垠的地平线呢?”一句导读语,将我吸引到对一本书的关注上,这便是周玉娴的散文集《大地上的行走》。

  阅读这本书,我有三个兴趣点:作者是位电力文学作家,她怎么将“电力”元素融入到这一路的“行走”中?作者是位女性作家,她会以什么样的视角来描述这一路的“遇见”?作者是位从记者成长起来的作家,她如何在散文创作中将新闻的“真”化为文学的“美”?

  在我此前的阅历中,总有这样一种印象:大凡行业作家,总会把笔墨集中在所属行业乃至企业的具体描述上,虽冠以“文学”,很多时候却容易让人以为是用文学包装的行业或企业“软文”;大凡女性作家,似乎都很感性,观察中难免浮于表面,更多倾注在花花草草、情情爱爱的描摹上;大凡记者笔下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会有新闻报道的痕迹,从而或多或少地缺了些“文学味”。

  发现自己纯属偏见,正是在认真读完《大地上的行走》之后。

  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深知自己作为电力文学作家的使命,但她并不是一上来就给某篇文章打上电力题材的标签,而将其隐藏在一路所见的人事物中。书中多篇文章,明面上描写雪域高原上特有的自然环境和自我感受,再现藏区山水的磅礴气势和绝世之美。其背后隐含的意义却是对国家电网为助力西藏经济发展而修建云端电力天路——藏中联网工程的深情书写。比如《行走318川藏公路》,开篇一句“胆战心惊,心惊胆战”,就把读者的心揪住。为何胆战心惊?原来是因为险。险在哪里?因为路窄,也因为道路曲折。最曲折是哪里?“天路72道拐”。作者就这样层层展开,随后自然来了一段:“在藏中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我遇到的工程参建者,几乎每个人都能给我说出一段在318的历险。即使如此,他们中的有些人一个月还要从林芝到昌都全钱走上两三遍。”文章结尾,则连用几个“赞叹”,升华了文章主题,“在318国道上的一天,却可以被拉得很长很长。长得如一声叹息,赞叹大自然的神力,赞叹山河的气势,赞叹人们将巨型铁塔架在天险之上的气魄。”

  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作者身为女性作家,感性与理性兼具。她的文字不拘泥于表面的景物,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独特的联想,将读者带入一个独特而鲜活的世界。比如《尘世里的一支乌江曲》,写她到达乌江的情景,“云追着雨,雨追着风,风带着清润寒意,飘飘摇摇,细细密密。飞跃千山,跨越万水,在西南秋雨的浓密连绵间我来到乌江之畔。”对云、雨、风的拟人化描写,很好地烘托了当日的天气。而在这样一个特殊环境里,“我想见到白色银练似的瀑布倾泻在断崖深谷,我想嗅到西南民族坚毅顽强的神秘气息,我想听到属于乌江特有的旋律”,把作者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也把读者的阅读兴趣吊得浓浓的。这样的想象力,这样的表达力,怕不是一个普通的作者所能达到的。

  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作者身为记者作家,眼光独到,善于透过庞杂的信息,捕捉最打动人心的细节。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作者在创作这类“行走”文字的时候,往往这也割舍不下,那也割舍不下,总想把自己见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深怕漏掉了什么。但周玉娴笔下的“行走”,取舍有道,裁剪得体。比如《唤醒纳木错》,她从掠过眼帘的万千景象中抓住了天上的云、水边的牦牛等物象,写出了纳木错诗一般的意境。“天上的云,飘忽而来,倏忽而去。一头白牦牛在水边静静站着,石化一般,不鸣不动。它应是神的使者,从天而降,白毛白须,白蹄白尾;它应是神女的坐骑,载着神女虔诚的追求者。此时,风静云闲,所有的凡尘之恼都如尘埃一般被洗净。”以致于,“我想骑着白牦牛唱一首远古的神曲,唤醒纳木错,让她听到我的心。”这样的描写,简直美到了心里。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一样的风景,因为不一样的眼睛、不一样的心和灵魂,就有了不一样的文字。只有写作者自身丰富多彩、深厚、深刻,才能写出不一般的文章。透过周玉娴的文字,我们看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自然之景”,更看到了作者情感丰沛的“心中之景”。

  我不认识周玉娴老师,只知道她是中国电力作家协会驻会副秘书长,而我是这个协会的一名会员,称她是我和“我们”在文学上的“带头大姐”并不为过。电力作家如何写好散文?我想,她的这本《大地上的行走》,给了很好的参照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