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花衣”的小燕子 飞入乐清百姓家 2023年07月24日  

燕妈妈喂食。徐琴微 摄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宁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小时候常听到的一句诗句,可是,你有多久没见过燕子“飞入家中”筑巢育雏?就在前不久,不少市民在家中发现“燕子窝”,窝里还探出小雏燕,胖胖乎乎的十分喜人。其中一户人家已连续5年和燕子做“邻居”,这样的“人燕”缘分令人羡慕不已。

  “你看,这是今年第二窝小燕子,约摸有五六只。”市民屠先生的老家在乐成菜市场附近。这段时间,老屋屋檐下,有一燕子,每天都会上演“大燕育雏”的戏码。

  碗口大小的燕子窝边,探出几个毛茸茸的小脑袋,正是“小雏燕”,胖乎乎的形态,甚是可爱。还没等记者缓过神来,它们突然“叽叽喳喳”叫了起来,一只大燕子像闪电一样直冲向燕窝,再转头飞走,整个过程只有几秒钟。

  “这是大燕在喂小燕,大概每五分钟左右就会回来,如此循环。”屠先生解释,他家这个燕子窝,已有5年了,每年开春,燕子准时回来啄泥修补巢。时间长了,燕子也不怕人,看到他们从外面回来,就会唧唧喳喳叫个不停。

  另一边,翁垟三屿村王先生家中也有一窝小燕子。“它们把家设在一楼门口的灯罩上,这次这窝有5只。”王先生的妻子徐女士称,唯一苦恼的就是燕子窝下有很多鸟粪,家里要定期清理地上的鸟粪。

  记者注意到,这些燕子体型小巧,颏、喉和上胸均为栗色,下胸和腹为白色,就是喜欢在屋檐上筑巢的家燕,也俗称“拙燕”。繁殖期在每年4月到7月,现在正是小鸟们繁殖生长的时期。

  别看燕子个子小,胃口却颇大,曾有研究显示,每只燕子每天可吃下数百只昆虫,像蚊子和苍蝇等害虫是它们餐中常见的美食,由此燕子也被称为“益鸟”。为了育雏,大燕需要不断捕捉昆虫喂幼燕,平均每天至少往返巢中180次。

  “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的房梁上、屋檐下,都有燕子窝的。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左右小燕子们就长大会飞了,这时大燕子们便带着小燕举家迁徙。”屠先生称,也就意味着,在这之后,想再经常看到燕子,就要等到明年的春天了。

  但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了,如今市区很难再见到这些燕子。究竟是何原因?记者咨询专家得知,首先是因为市区盖起了高楼,钢筋水泥的结构,不利于燕子筑窝。其次是市区环境改善,昆虫减少,燕子无处觅食,就只好另找地方“安家落户”了。此外,燕子作为一种迁徙鸟类,其数量或迁徙地的变化,与大自然环境也有密切关系。气候或生态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燕子的正常迁徙或者改变其迁徙路线。

  记者在屠先生家附近转了一圈,周边十几户人家,除屠先生家的燕子窝外,仅找到三个燕子窝。

  在民间看来,燕子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是一种吉祥之鸟。人们常说,若有燕子飞往家中,则有吉祥的寓意。如果家中有燕子窝,说明家庭条件很不错,不但丰衣足食,也是遮风挡雨的好去处。

  值得一提的是,燕子还属于“三有”保护动物,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受法律保护。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三有”保护动物,私自捕捉1只就违法,捕捉20只以上就构成犯罪,捕捉50只以上,就将被追究严重的刑事责任。当聚集的燕子种群达到一定数量时,会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很好的调节作用,如若遇到燕子来家筑巢,请不要打扰驱赶伤害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