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送清凉” 送得更多样 2023年07月24日  
  “送清凉”在多送“清凉大礼包”的同时,也有必要注重高温权益的落实

  ■徐剑锋

  高温酷暑劳动忙,一声问候送清凉。7月19日,我市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慰问高温下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向他们致以衷心感谢和亲切问候。(7月21日《乐清日报》)

  酷热难捱,或送防暑物资,或赠“冰马甲”,或定制清凉服务,花样十足的“送清凉”活动为劳动者撑起一片“绿荫”,其情其景令人动容。

  “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朴素真挚。在这个酷热难捱的时节,总有一群户外劳动者,如立于似火骄阳下指挥交通的交警,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城市美容师”,穿梭于街巷里弄的快递小哥、外卖小哥,奋战在一线的抢修工、建筑工人,坚守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为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宁,为了城市保供、正常运转,他们顶烈日、冒酷暑,默默地在本职岗位上劳作着、奉献着。

  保障户外劳动者安全度夏,就需要把清凉送到他们的心田。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工会组织而言,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到工地、进车间、赴一线,广泛开展慰问高温下坚守岗位者活动,既关爱传统行业职工,也保障新就业形态员工,切实做到“一个都不少”;各行各业、社会人士也应主动作为,整合各方面的爱心资源,强化“清凉驿站”等载体建设,真心实意谋“凉”策,真金白银送“凉”意,让劳动者充分感受到我们这座文明城市的善意和情怀。

  “送清凉”活动年年都开展,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职工对清凉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既需要风油精、藿香正气水、菊花茶、绿豆汤等防暑用品,也需要休息纳凉场所和便利服务,还需要露天电影、纳凉晚会等……“送清凉”不能笼而统之,有必要在多样性上下更多功夫,比如设置更多的爱心冰箱,向户外工作者开放更多的公共乘凉空间等等。摸清情况,因人施策,用“绣花功夫”让城市的温度和职工的舒适度更好一点。

  从人文关怀上讲,“送清凉”在多送“清凉大礼包”的同时,也有必要注重高温权益的落实。譬如,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实行错峰工作;按时足额发放高温津贴……有责任担当,有制度呵护,有法治护航,高温下劳动者的“清凉权”就能切切实实保障好、维护好。

  乐清已经进入三伏天,更多“烤”验还在后头,“送清凉”活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亟需全社会共同织好劳动保护网。

  (作者为时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