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流如织。胡安明 摄。

商家云集。胡安明 摄

汇集美食。陈海燕 摄

每日巡查。潘雅平 摄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海燕
农历五月十三前后,是大荆传统的庙会,俗称“挽缸”。6月28日至7月4日,大荆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来自五湖四海的500多户商家云集于此,吸引人们摩肩接踵去赶集。
现场气氛 热闹
美食摊位汇集了长沙臭豆腐、新疆羊肉串等各地风情;特色特产摊位汇集了景德镇陶瓷、南方中药材等商品;儿童游乐场汇集了淘气堡、网红秋千等游玩设施。
7月4日晚,记者到大荆,沿着一品国际、大太沿线,见识到了最后一日的“挽缸”盛况。各种吆喝声不绝于耳,孩子们的欢笑声回荡在空中。
在景德镇陶瓷摊位前,摊主秦世龙忙得不亦乐乎。面对着消费者的抢购,出声安慰:“大家别急,一个个来扫码。”
秦世龙来自福建,这是他第六年参加大荆“挽缸”,每次都收获满满。所以,每次都会提前联系,预订摊位。这次,他拉了满满一卡车的货,没想到还是不够,又运了一车。“我们的产品正宗,价格实惠,这么一个大汤锅只需要18元,今年的销售额达20多万元。很多顾客都提前和我打招呼,所以,我要多摆两天了。”秦世龙笑着说。
市民林女士一口气买了几十件锅碗瓢勺等炊具和餐具,花了300多元,直说划算。
儿童游乐场则是孩子们的天地,彩虹滑道、蹦蹦床等设施配套齐全。来自安徽的张明第一次到大荆,分得了庙会经济一杯羹。“大荆不仅山美水美,群众的消费力也很强,我于26日提前入市,短短8天时间,营收已有13万元。” 张明显得颇为振奋。
民间集市 传统
一年一度的大荆传统庙会集市,被列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老人们介绍,旧时,五月十三的大荆要在关庙进行举关刀比赛,后演化为比武、物资交流。各路英雄、商贾云集,大街小巷熙熙攘攘,街上居民摊食(锡)饼招待亲朋。村民穿上新衬衣赶庙会、走亲戚、吃食饼。由于长期户外劳作,村民的皮肤晒得黝黑,而衬衣大多为白色,被戏称“食饼包茄”。如遇大雨大水,被戏称“关公磨刀雨白色”。加上古时巷弄遍布缸形茅坑,没水后看不清掉入缸中而挽着缸沿,被调侃“挽缸”。
如今,庙会已经悄然成为大荆人寻找记忆、寻找乡愁的必经之地。云泽社区冯雪青说,以前赶集去关庙、石门街、东门街,那会摆着的是膏药摊、蒲扇、草帽、簸箕等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摊位越来越多,原有的小巷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商品也越来越时髦了。
“每年我都会去庙会上逛逛,总能挖到金。” 冯雪青说,逛庙会既是一种消遣又是一种寻找传统的过程,乐在其中。
服务力量 安心
沿途可见大荆综合执法中队、大荆交警队、大荆派出所工作人员、村社干部、大荆镇机关干部巡查,消防车严阵以待。
“每天15:30-21:00,我们安排了40多人,分别在路口、展区实施定岗定位,进行动态巡查,规范流动商户的经营秩序,维护展区的环境。” 大荆综合执法中队相关负责人称,该中队出动265人次,对活动区域外围主次干道实施网格化管理,巡查流动摊点有无占主干道经营,以及瓶装燃气安全、道路两侧乱停放等问题。并及时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和依规经营要求,一旦发现有商贩聚集卡口,立即疏散,有物品堆积阻挡卡口道路,立即劝导搬离。
执法队员还积极开展降噪宣传,避免出现噪音干扰周边居民区,让群众安心。
据悉,为确保庙会期间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大荆镇人民政府对庙会周边道路实施分段交通管控措施,在大荆镇大太线(大荆中学)路段,南至环城北路口,北至荆西村路口,实行临时交通管制区域,除消防、救护、应急抢险、警务等特种车辆外,限制机动车辆进入。人们将车子停在外围,步行逛庙会,集市文明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