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鼓桶。郑佰洪 摄

六格盒。郑佰洪 摄

茶盘。郑佰洪 摄

圆木工匠(从左到右:朱清朋、朱岳焕、朱顺民、朱碎峰、朱启芬)

解木。

定型。

刨木。

髹漆。

果盒。郑佰洪 摄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应裕智 文/摄在前不久的白石会市上,来自柳市汤岙朱的金漆圆木成了抢手货,一百多件商品销售一空。眼尖的游客们发现,相比那些随处可见的“义乌货”,手工制作的金漆圆木才是真正有历史底蕴和乡土风情的大宝贝。
金漆圆木以杉木为原料,木板经漂、晒定形后制成木胎,器皿造型大多为圆形,集镂、刻、镌、漆于一身,工艺流程复杂,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皆为手工制作。金漆圆木种类繁多,器物造型精致美观、古朴生动,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农用品,有三百多种。
随着时代的发展,塑料、不锈钢、铝合金等材料制品逐渐取代金漆圆木产品,现在坚守着金漆圆木这门传统技艺的艺人越来越少。近日,记者走访了汤岙朱东村,采访了几位仍在从事圆木制作的手艺人,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68岁,年龄最大的83岁。
金漆圆木,这个曾经遍布千家万户的生活必需品,即将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历史悠久
汤岙朱做金漆圆木的历史大概有600多年,朱氏家谱记载:“象阳金漆圆木始于明初,宗泰公年及弱冠,每见家什农具无可适从,农余思拓业须得有艺,付有方何不规圆,遂以木研制,尊鲁班为祖师,取材以杉木为本,竹篾辅之,着手粗制直料家什,后广而推之。”
1958年,汤岙朱分成了三个行政村:汤东村、汤西村和万里桥村及圆木社农业队(后改为圆木社村)。
上世纪七八十年是汤岙朱生产金漆圆木的鼎盛时期,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圆木。今年83岁的圆木工匠朱启芬回忆:“象东汤岙朱的圆木在整个温州地区都非常有名,甚至有台州、宁波、福建等地的人来村里买圆木。我们通过船运将圆木运送到各地集市售卖,足迹遍布白石会市、北白象和乌牛交界处的新桥头会市、鹿城藤桥会市、瓯海瞿溪会市、永嘉上塘会市等,生意兴旺。”
上世纪90年代,塑料、不锈钢、铝合金等材料制品大行其道,逐渐取代了工序繁琐,价格高昂的金漆圆木产品,年轻一代的圆木工匠纷纷放下刨刀,下海经商。金漆圆木作为工艺品走进了展览室。
汤岙朱西村的圆木工匠朱碎峰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圆木工艺。电器行业兴起时,他也曾半途弃业,去山东、大连等地跑业务。远在他乡的朱碎峰,每每想起父亲做圆木的样子,就觉得自己应该要把这老门手艺传承下去。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回到家乡,从父亲手中接过刨刀。但像朱碎峰这样回心转意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2019年,乐清市开展村(社区)规模优化调整,圆木社村和汤东村合并为汤岙朱东村,标志着这个专门为了生产圆木而成立的行政村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工艺繁琐
圆木的主要材料是杉木,一般要20年树龄以上,计划经济时代,木材由乐清木材公司分配,用来做圆木的材料都是树根等边角料。这个部位的木质比较坚硬,虽然解木锯板时比较费劲,但是制作出来的圆木产品硬朗,不容易变形。辅助材料有铜丝、铜钉、金漆、竹篾、竹丝、竹条、竹钉等。
圆木的种类丰富多样,根据用途分为祭祀礼仪类、内室厨房类、厅堂摆饰类及农用木器类等,常见的圆木有花鼓桶、茶盘、六格盒、肉盂、鹅兜、酒埕、蔬菜桶、帽笼、斗桶升、头梳盂、木碗、稻桶、饭斗、松糕甑等。应用户需求,还可仿制各种动植物造型的圆木作品,如金瓜盂、蝴蝶盘、兽盘、小龙盘等。
六格盒算是其中的明星产品,男子娶亲时送聘礼和女方回礼都需要六格盒,日常也可以装食物或珍贵物品。六格盒通常为二至三层,每层六个面,每一面都有精美的描金画,一对工艺精湛,画饰精巧的六格盒堪称艺术品。
每位圆木工匠都有一条长刨(又称桥刨),将一条普通的长凳一边的凳脚截半,另一边的凳脚反装在凳面,把长条刨刀架在凳腿之间的横条上。今年81岁的朱清朋家世代从事圆木生产,他14岁时开始学艺,家生凳一坐就是一辈子。“我这一生啊,做圆木做撒气兮(够够的)!”他时常这般感叹。
制作六格盒工序非常繁琐复杂。朱清朋介绍,先对木头进行分解,晾晒三个月,将木头里的水分完全蒸发。然后坐在长刨上刨料,板块和板块之间用竹钉和胶缝合,用竹篾定型,再用砂纸细细打磨。需要三四工(相当于三四天),但这只是完成了木工环节,油漆、雕刻、绘画等后续环节还需要专门的师傅来完成。因此,一对上等的六格盒标价8000元左右,配齐盒内的盘、碟等小件,价格可达上万元。如果贴金箔,价格更加高昂。
精美髹漆
名曰“金漆圆木”,“金漆”在“圆木”之前,可见金漆的重要性。金漆圆木采用天然漆髹漆,以金漆为主要色料,局部贴金箔,色泽鲜艳,光彩夺目,经久不褪色。
金漆圆木表面装饰以雕刻和绘画两种方式为主,雕刻又以浮雕为主,也有圆雕、线雕、透雕、镂雕等技法。雕刻和绘画的图案有传统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花鸟走兽等,寓意喜庆吉祥,其工艺精巧生动,别具风韵。
柳市镇霓阳村的林飞孟今年52岁,他是象东为数不多的髹漆工匠,师从汤岙朱东村的朱尧余。
记者走访林飞孟家时,他正在为一对六格盒髹漆。林飞孟一边用毛笔蘸墨汁,在盒盖上画图,一边向记者介绍髹漆的过程。髹漆需要用到的材料包括铝箔、金箔、各色颜料、油漆、树脂、墨汁等,用到的工具有漆刷、刻刀、三角凿、刮刀、油灰刀、砚台、毛笔、化妆笔、粘胶等。
髹漆步骤繁复精细。先将六格盒用砂纸摩擦一遍,光滑即可;再上第一次漆;接着画人物或花鸟的大致轮廓;然后贴金(铝箔便宜,金箔昂贵);下一步就是白描工笔画,勾描细节;最后一步是上金漆,金漆又称大漆、生漆,金漆原本是透明的,涂到木器上面会变色,涂好一个小时后,会变紫色,再逐渐变淡。金漆油过的木器一两年后最是好看,色泽淡雅明亮。
由于六格盒多面,各面图案往往紧密相关,保存在汤岙朱东村陈列室的那对六格盒上画的全是《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草船借鉴”“赔了夫人又折兵”……犹如连环画,人物栩栩如生,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贴金和工笔画这两个环节最见功力,也最费工夫的。如果画不好,一件木器做工再精致也只能是一件低端产品。”林飞孟说,髹漆生意已经大不如前,最好的时候院子里摆满了待漆的木器,现在院子里空空荡荡。因此,他需要兼职建筑刷漆维持生计。
后继乏人
朱清朋两个儿子在年轻时都跟着他学习圆木工艺,后来小儿子朱国锋改行做电器销售,大儿子朱国飞一直坚持到58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村里年龄最小的圆木工匠。
前些年,朱国飞和一名慈溪的老板合作,将圆木产品运到珠海的工艺品商城,专门销售给外国游客,也算是让圆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两年因疫情影响,生意冷淡,朱国飞也无奈转行。
朱清朋家位于汤岙朱东路,对门就是象东社区,属于该社区的中心地段,人流量较大。汤岙朱东村“一肩挑”干部朱建品曾建议,将一楼大厅整理一下,摆设一排展柜,作为金漆圆木的一个展示平台。朱清朋意兴阑珊,对这个提议没有太大的兴致。“打发一下晚年时光,赚点烟钱。”这是他在耄耋之年,对于圆木的情感投射。
今年69岁的朱顺民年少学艺,在青壮年时期去湖南做生意。五六年前,他将生意交给儿子,自己叶落归根,重操旧业。此时做圆木已经不再为了生计,而是因为爱好和情怀。去年,朱顺民被评定为“乐清金漆圆木”乐清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但是谁来传承他的手艺呢,这是一个令人语塞的问题。
朱建品任职以来,一直想方设法宣传和推广金漆圆木。他在汤岙朱东文化礼堂布置了一个金漆圆木展示厅,收集优秀的金漆圆木作品,并且积极助力建设象东社区金漆圆木展览馆。圆木工匠朱岳焕满腔热忱,不仅贡献了多款自己的得意之作,还陪同朱建品走访各户圆木工匠,动员大家共同支持展厅的建设工作。朱岳焕说:“如果圆木手艺无法再往下传承,我希望圆木作品能够被后生们看到,圆木就是汤岙朱的历史。”
金漆圆木制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