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村鸟山,东南第一形胜;山海芙蓉,乐邑千年古镇。北枕雁荡,南倚白龙,温台永乐古道贯其境,芙蓉黄金双溪襟入海。
山明水秀,文风骎盛。宋设文昌教塾,元明芙蓉社学,清有龙山书院、启秀书塾、魁星阁。蜚英树骏,撷华扬藻,引濛汜而中天,同文教于海宇。
清季激于外界之侵侮,启于维新之思潮。废科举,兴新学,以变法求自强,以科教图兴国。光绪乙巳(1905),吾校肇建于海口桥头堂。董其事者:俞公董光、蔡公晓庭。二公仗义疏财,每以慈善公益为己任,出巨资,藉海口庙,创“造因”两等学堂,以更旧日之科程,开新式启蒙之先河。于是新学昌明,文治日新,山陬海隅,莫不向学。
然时局多艰,变乱无常。数易校名,数易其址。民国初年,曾迁雁湖长山头林志英故居,名“胡林蔡”学校。北伐战争,军阀孙传芳所属周荫人部,抢掠芙蓉,周公锡祥以省政府之赔款,捐田亩,中兴桥头堂。1931年,毕业会考冠于全县,县政府准名为“乐清县立第七高等小学”。1933年,因海匪扰乱,迁雁湖西塍祠堂。1945年,因日寇侵占芙蓉,师生间关跋涉,赴雁荡山罗汉寺上课。
荒祠茅舍,薪火相传;罗汉钟声,弦歌不辍。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芙小师生敢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杨雪怀校长宣传抗日救国,无数师生走上革命道路。有包升等黄埔军校毕业生十数人,奔赴抗日战线,奋勇杀敌。教导金强,首建芙蓉地下党支部。兴办民众夜校,向贫困农民宣传革命思想。更有学生替地下党秘密送信。芙小遂为芙蓉革命之摇篮,永乐革命根据地之情报中转站。
新中国,百废俱兴,革命建设风雨兼程。“文革”十年,遭逢板荡。至拨乱反正,复重起征程。1994年,搬迁响岩溪校址,教学管理脚踏实地,育人继美,踵事增华。
夫善创难,善承尤难。新世纪以来,办学日隆,生源广增。学校终因占地局促,无法适应现代教育之需要。然十数年征地未竟,迨2017年,乐清市委大干教育,镇局齐心殚力,复向海口村征地二十八余亩,启动重建工程。校友方君返乡,玉成其美。工始于2019年夏,主体工程竣于2021年秋,景观工程2022年秋告竣,财政投资近亿元。校友林昌方、黄春燕伉俪捐建墙垣,陈星题捐筑校南大门道路。新校规模宏敞,巍然奂然,甲于一方。
迩者学舍告成,入校登楼,旷观自得。粉墙黛瓦,奎壁腾辉;迂廊亭榭,书声琅琅;池鱼花圃,引流叠石;紫芝振秀,香凝兰砌。萃山水之英华,蔚人文之彪炳。异时名列成均,蜚声黉序,昂首天街,奋身云路,铸更一百年之辉煌。
余忝长之列十余年,肩任斯役,身心可白。惟赖诸同心躬身督治,克相其成。然斯役有待而兴,应期而合,岂偶然哉!爰述创建之由,期望之意,而为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