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七十七载再同框 乐清三位九旬老人重逢共叙同窗情 2023年05月05日  

王珍、周雪梅、赵贯中(从左至右)。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宁 文/摄

  “来,我们在门口再拍张合影。”近日,在市区建虹路73号的巷子里,95岁高龄的周雪梅、王珍、赵贯中三人乐呵呵地站成一排拍照留念。这是他们自1946年从乐成初级中学毕业后,时隔77年再一次同框合影。

  再见亲切依旧

  “快进来,老同学。你人瘦了很多了呀。”当天上午,记者见到赵贯中时,他头戴前进帽,穿着板正的深色夹克,拄着拐杖前往此次聚会的地点。彼时,王珍早已等在约定的地点,见赵贯中进门,连忙上前迎接,握住他的手寒暄了起来。

  “王老爷子家离得这么近,身体各方面都还很硬朗,我们本来约的9时聚会,他今天8时就从家里出发。”一旁的志愿者打趣道。

  两位老人没聊多久,周雪梅也在志愿服务者陪同下到了聚会地点。3位老人坐在一起,说着他们毕业之后的种种经历,感慨良多。

  在他们的叙旧中,记者了解到,王珍和赵贯中两位老人初中毕业后都去了温州城区读高中,其中一位后来毕业去了丽水中学当中学老师,现在还是话协景贤小组的志愿者,经常参与走访高龄、失能、独居、困难老人等志愿活动;另一位则在乐清当地实验小学当数学老师,后来又担任多所小学的校长。而周雪梅初中毕业后,本在温州读高中,但中途选择当兵加入游击队,后转到地方当干部。

  因为工作性质,毕业后的他们几乎就没有参加过同学会,也很少相聚。“那时大家都各自忙忙碌碌的,可能也没多大感触。现在不一样了,我们都已经95岁了,所以对这样一次聚会格外珍惜。”周雪梅告诉记者。

  往事历历在目

  同学相聚一起,免不了回忆往事。随着话题越聊越深,3位老人的思绪也一次次被带回过去。他们这段同学情谊追溯至1944年。“这一年我们考上乐成初级中学,也就是现在乐清中学的前身。”赵贯中回忆道,虽然学制有3年,但却完全不像现在一样,能这么稳定的在一处读完3年。

  当时日本侵略军攻陷温州及乐清县西,时局动荡,学校从县城白鹤寺原址迁到了较为偏僻的芙蓉镇西塍村。“老师只能借用寺庙和民房给我们上课,好在当时女孩子之间建了一个读书会,我们也因此有了些课外读物。”周雪梅回忆道,她的很多新思想就是从读书会上了解到的。

  1945年,校长赵竞南到虹桥镇聘请教师时不幸被日军杀害,又有传闻称日军要进逼芙蓉镇西塍村。周雪梅回忆,他们这帮十六五岁的孩子就跟着老师,连夜挑着行李离开西塍村,辗转多地,最后到雁荡山上灵岩寺,才安顿了下来。

  “这中间还停课了一段时间。”王珍说,直到日军投降,学校迁回县城白鹤寺原址,他们才度过了一段较为平静的读书时光。

  这一段特殊经历也让他们这帮同学更加亲密。“原本受到旧思想的影响比较深,男女同学之间都不怎么来往。”王珍告诉记者,毕业后接受了新思想,同学之间就逐渐熟络了起来。

  相约下次再聚

  “他们这一届原本有24人,现在只剩下6人了。”聚会的策划者、乐清市爱心话聊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施仁芬告诉记者,她跟周雪梅老人聊天时,得知这几位老同学很久都没见面,便想着帮着办个同学会,让他们再见一见,聊聊天。

  想法虽好,过程却并不容易。施仁芬通过自己的小圈子打听到几位老人时,有3位老人因一些原因无法参加。“这3位,有一位因身体问题无法到场,一位在温州不方便过来,还有一位电话联系不上。”施仁芬有些沮丧,最后只有周雪梅、王珍、赵贯中三位老人参加,考虑到出行方便,她就将聚会的地点定在她自己家中。

  好在聚会效果挺好,3位老人都感到很欣慰,让施仁芬接下来一定要再帮忙联系,让他们这帮同学“再聚一聚”。在志愿者的陪同下,这次同学相聚圆满完成。

  临别时,3位老人互道珍重,依依惜别,赵贯中还邀请他们下次去他家,“坐在一起聊聊天”。见阳光正酣,志愿者还提议3位老人一起在门口拍照留念,留下了一张跨越77年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