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体育传统校不失为教育改革一招 2023年04月10日  
  学生如果真能培养成一项运动技能,他可以借此在学习以外的领域崭露头角、树立自信心,其人格就发展得更健全

  ■张 全

  近日,在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浙江省赛区)男子小学年龄段U8组比赛中,淡溪一小的足球队历经几场拼杀,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第四名暨浙江省一等奖的骄人战绩。7年的坚持,让这支籍籍无名的乡村学校足球队再次爆红出圈。(4月6日《乐清日报》)

  2017年乐清共有十几所学校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坚持下来的不多,淡溪一小为佼佼者。众所周知校园足球的发展阻力来自于升学压力,家长老师怕训练占用学生过多时间,即使孩子爱踢足球,到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也基本放弃。然而根据报道,淡溪一小足球队队员们大多成绩优良,有几个还名列级段第一。

  印象中,体育特长生多为文化成绩不佳而有运动天赋者,久而久之,给人们造成“成绩差的才搞体育”的错觉,产生了“你的数字是体育老师教的吧”类的戏说。但现在,体育生四肢发达、文化生“四体不勤”的现象在改变。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在学才艺(包括许多运动项目),且接受培训机构的准专业化训练,以前靠天赋就能称霸的时代过去了。如此,领悟性强的学生学什么都好,学生群体似乎出现“两极分化”,文化成绩好的学生“赢家通吃”,体育亦如此,成绩差的学生则反之。

  以淡溪一小足球队为例,小队员清晨6点钟就要起床集中早练,使得他们必须科学安排好一天中学习和训练时间,上课时听课更加专心,训练时也更加投入。队员们经年训练后体魄增强,很少感冒,上课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效率更高。这种高强度训练下,足球队取得了好成绩,学生个人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增强,各方面的成长均进入良性循环。

  无论足球还是其他才艺,如果发现孩子确有某方面特长兴趣爱好,学校当像淡溪一小的校长老师们一样,有义务创造更优条件来发展这种特长。而家长陪伴并帮助孩子坚持下去,换来的最大好处是孩子们明白了只要自己不怕吃苦、敢于尝试,不轻易退缩或放弃,并且付出恒久的时间和努力,就一定能学会那些看似很难掌握又令人刮目相看的技能,积累敢于成功的信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更具竞争力。足球这种室外运动,特别能让人“经风雨见世面”。

  学生如果真能培养成一项运动技能,他可以借此在学习以外的领域崭露头角、树立自信心,其人格就发展得更健全。体育和学习两者看似矛盾,但其实是可以相互影响和作用。赛场上运动员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这一能力在赛后的学习当中也得到应用,两者足可兼顾。教育不应该仅关乎书本和纸笔,有质量的教育自然涉及社交能力、社会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运动能让孩子学到书本之外的很多重要技能。运动是学生的能量来源之一,帮助他们释放压力,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因此,体育传统学校亲身实践后尝到了甜头,而这甜头往往可意会而难以言表。

  故而,对传统体育学校之强项,如市实验小学的游泳、建设路小学的篮球、淡溪一小的足球,若视为学校的一种办学特色,尚停留于实用层面,应把它提升到教育改革的一种突破、构造新一代全方位成长体系甚至整个民族素质提升的高度来对待。

  (作者为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