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house 摄
■郑望喜 “几日骤寒,几声春雷,料料峭峭,淋淋漓漓。震醒了有些睡眼惺忪的春天。”早起看到微信朋友圈里一位文艺青年的文字和几张青团配图,我的春天也跟着被“震醒”了。 清明,又是青团“出圈”的时节。 在乐清西乡,人们对节日的仪式感从来不会缺失,尤其表现在一个“吃”字上面,比如二月二炒芥菜饭、五月五包粽子、七月七做米饼、九月九捣登糕、过新年炊松糕,等等。 而清明节,除了踏青扫墓、追思先人,青团亦是一个标签。 和很多地方的青团不同,乐清的青团用料并非艾草,而是一种春天的野菜——棉菜。棉菜叶片灰绿色,长满银色绒毛,远看白茸茸一片,因为其花絮似球,也叫棉球,学名鼠曲草。 每年早春时节,在山坡草地、溪沟岸边、路旁田埂,棉菜肆意生长。食春,讲究的正是时令,人们踩着春天的节拍采撷棉菜,挑拣,洗净,切碎,加水,和以米粉,百般揉捏,万般细腻。 小时候,我见过邻居叔叔挥舞石杵捣石臼里的棉菜粉团,他抡一下石杵、翻一下粉团重复又流畅的动作,让院子里的一帮小孩围观得津津有味。我同样充满期待,因为我知道很多美食都是经过了在石臼里捣捶的工序。说也奇怪,这种付出劳力做出来的食物往往更加美味,可能这个过程饱含着人们的诚意吧,正如很多早餐店会特别强调包子好吃,因为肉馅是手工剁的不是机器绞的那样。 等粉团捣捶完工,祖母和邻居婶婶们也早早准备好了馅料,她们围在八仙桌边,将粉团摘成大小相仿的一块块,在手中揉成圆饼状粿皮。爱吃咸的,就包进咸菜、肉丁、笋丁、虾皮、豆腐干、猪肉、葱花等;好吃甜的,便裹入红糖、核桃、芝麻等。当然,你也可以随意发挥,咸甜双拼或直接素馅都未尝不可。为了便于区分,智慧的祖母会在不同口味的棉菜饼上方安放一颗枸杞或一片虾皮予以标志。 棉菜饼做好之后,垫上一片柚叶,便可上笼蒸煮。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很快,香味飘散,开始抓住你的味蕾。孩子们早已无心玩纸牌、玩柿核,伸长脖子时不时地往厨房里探脑袋。而起锅的一瞬间,孩子们的眼睛都亮了。等人手一个拿在手上时,顾不上烫嘴就咬上一口,粿皮软糯筋道,馅料绵密香甜,清新甘洌充盈口腔,身心都跟着愉悦起来。哦,那种体会能记一辈子。 刚出锅的棉菜饼是卖相最好的,一个个碧油油的,这份“清明限定”最是抚慰心灵,具有让人拥有了整个春天的魔力。
小时候并不知道北宋王希孟的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直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看到由《千里江山图》衍生而来的舞蹈《只此青绿》,有了深深的震撼,觉得“青绿”二字着实妙不可言,从此以后每每看到通体透亮的棉菜饼,就喜欢用“只此青绿”四个字来形容它,觉得只有这四个字最适合它、最能表达我的内心。 季节已然扬了一地繁花,转眼又是清明节。清明节吃棉菜饼,也早已成为刻在人们文化习俗里的浪漫。感谢大自然一次次的馈赠,我定然怀以感恩之心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