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名士喜相伴 佳话流传绝艺珍 ——东西南北之人雁游记 2023年03月17日  

张大千 雁荡西石梁瀑布图

张大千 雁山观瀑图

于非闇 雁荡山鹧

东西南北之人(右起依序为谢稚柳、黄君璧、于非闇、方介堪、张大千)

于非闇 雁荡山龙湫即景

于非闇 灵岩所见草木

黄君璧 雁荡山小龙湫

  ■张朋强

  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美术界川之张大千、鲁之于非闇、苏之谢稚柳、浙之方介堪、粤之黄君璧以参加第二次美展之际,相会南京,遂同赴东瓯雁荡山游览。时任乐清县县长张玉麟出纸墨索画,因旅途均未携印章,即由方介堪立镌“东西南北之人”一章以应急,盖五人籍隶东西南北。(按:一据张玉麟题顾一樵《丹青引赠张大千先生》诗,“东西南北之人”只张大千、于非闇、谢稚柳、黄君璧四人。)迄今仍播为佳话,广载书刊,惜多重画作品评,而轻记游,犹未免有美中不足之憾。今谨据同游者于非闇游记,参酌文献,述其游踪,以博同人一笑云尔。

  一

  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筹办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定次年四月一日开幕。继分启通告,征集作品,聘请委员,后张大千、方介堪被聘为审查委员会委员,馀三人则选送作品入展览会。二十六年三月,会五人相聚南京,彼时距展览会开幕尚有时日。诸人皆性好游,素闻雁荡山胜名,尤久慕山中瀑布之多奇而心向往之;且刻届仲春,江南多雨,宜于观瀑;更有五人中方介堪籍隶永嘉,居邻胜境,当为向导,遂决意前往一观,以偿宿愿。因此,“东西南北之人”又美其名曰“观瀑团”,团长为张大千。

  三月十九日,五人自南京乘夜车往上海。二十日,于午间宴请程砚秋、陆丹林、陈波儿。便中游城隍庙,购得新青田图章数方。下午,至杭州,并租妥小包车。二十一日晨六时,由杭州出发,经绍兴、曹娥、嵊县、天台、临海,渡灵江,晚抵温岭泽国宿。二十二日九时,受乐清县县长张玉麟招待,始到达雁荡山,下榻雁山旅社。待觅妥山舆后,便开始游山。然彼自号为观瀑团,自是专心一意观瀑布。惟山中瀑布众多,据民国蒋叔南《雁荡山一览·景目》载,雁荡山中瀑布有名者有上龙湫、大龙湫、小龙湫、三折、化城、燕尾、涌翠、马尾、牛尾、梯云、西瀑、梅雨、塞里、飞湫、湖南、鼋孔、双瀑、散水岩等十八处,其实无名者更无其数。永嘉专员许蟠云曾有“雁荡一雨奔千瀑”之叹;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游山时尝见无名瀑布六七,奋怒澎湃,颇为壮观,称“若置之他山,足称奇境,在此则视若寻常”。各瀑又散布四谷,实难一一尽览,遂商定择几处大瀑观之,自远而近,先观西石梁瀑。

  二

  西石梁瀑,又名西瀑,位于雁荡山西外谷西石梁洞左。瀑高可三十余丈,隐于石罅中,飞奔降落,似银龙飞舞,下注潭中,曼妙至无可比拟。遇此好水好山,美术家尤喜取景构图,盖对景写生,其性之所好也。此行张大千最勤,随身携带两支铅笔,一个本子,路行见有可入画者,便取以写之,以备作图之用。是年九月,张大千忆及此行,尝写一图纪之,题云:

  石栋飞虹,砉然匹练垂天际。跳珠委珮,迤逦沾衣翠。荡涤烟云,人在蕊宫里。空凝睇,明朝吟思,梦掬银潢水。雁宕山奇水奇,微苦无嘉树掩映其间耳。此写西石梁瀑布,因于岩石上添写一松,思与黄山并峙宇宙间也。图成更倚《点绛唇》题之。春间与蓬莱于非闇、南海黄君璧、武进谢稚柳同游兹山,永嘉方介堪为乡导,下榻雁影山房。乐清张令索予辈作画。其时诸人皆无印,乃由介堪急就凿一章,文曰“东西南北之人”。迄今诸人风流云散,惟予与非闇犹得朝夕相见耳。偶忆及之,因书画上。丁丑秋九月,蜀郡张爰大千文。

  逾二年三月,张氏寓青城山,复追写一图。图载一九八二年二月香港集古斋版《张大千书画集》,题记近上文,足见张大千对西石梁瀑布,赞叹观止。

  时已逾午,即于瀑旁雁影山房午餐。饭后,沿原路返西内谷观大龙湫,东内谷观小龙湫。瀑布如玉龙、如悬帛、如飞絮、如珠帘、如轻绡,因风作态,变幻莫测,咸为人意想不及,使人流连不忍去,及至旅社已日暮矣。旋承县长张玉麟设盛馔相款,酬酢甚欢,而深山能啖海味,张大千以为举国无二。继应其索画之请,张大千为画两幅,又于非闇和谢稚柳、黄君璧各画一幅。因诸人皆未携带印章,当由方介堪立刻“东西南北之人”一章应急。(按:此事据张大千题《西石梁瀑布》云,系发生在雁影山房;另据于非闇游记、张玉麟题记,系在雁山旅社。窃以为按诸人旅游行程,系在雁山旅社。)后诸画均被张玉麟视作珍品,至民国三十八年赴台时,遗留沪上。另张大千又有画赠雁山旅社。

  二十三日,晨六时张玉麟邀游三折瀑。三折瀑近雁山旅社,水三折而下,故称三折瀑。铁壁嵯峨,悬流百尺,如三层阿阁,齐挂珠帘,飘落天空,伟丽无比,与山中诸瀑面目各异,亦足令人赏心悦目。期间,于铁城嶂合影一桢,以志鸿泥。

  三

  诸人既一心观瀑,其馀只得以走马看花般在山舆上赏玩。然雁荡山不独水奇,山亦甚异。奇峰怪石,或为石嶂壁立,或则孤峰入云,或成洞穴,或似人物,千形万状,美不胜收。景色随在,历历可望。故每至一处,亦无不令人赞叹不已。试摘录于非闇游记一二于后:

  雁荡的山峰峭丽,泰半由象形得名,如将军抱印,老僧接客,犀牛望月等等,都是神形毕肖的。

  在小龙湫的对面的叫独秀峰,真是天造地设的奇观。在独秀峰的上部,山石的皴法,很像倪云林的横文解索皴,中腰一断,忽的肥壮起来的一节,又仿佛拇指套的“班指”。下面(距地还又七八丈),很有些大小的窟窿,这窟窿是太湖石般的玲珑。

  我们到了雁荡山,看见了许多鸟,乌黑的石头,斑斑的苔点,白的像雪,碧的像松石,赤的像火,碧绿的细草,衬着薇蕨红老了的密叶,斑斓的山鹧立在疏枝,兀自望着人,这像黄居宷那幅《山鹧棘雀图》。山中的鸟,最奇的是一种黑雀,朱红的嘴爪,由那全身漆黑的羽毛衬托,愈显着红得可爱。山上的竹有三四种,最奇的是身高四五丈,竹竿像宋龙泉窑的颜色,叶子小的才一寸二三分,枝叶的颜色却像葵黄色的黄玉。

  而雁荡山若要按游程,至少须三五日,方才可以窥其全豹。诸人因要赶赴杭州游览、苏州看张善孖,观三折瀑、灵峰后,旋匆匆辞张玉麟北返。

  四

  自游雁荡山归来,诸人技艺多有精进,盖由所见名胜广也。黄君璧尝语学生:“我向华山学得画云,向雁荡学得画瀑。”张大千、于非闇兹为展示雁荡山所见,兼探讨画理,拟出其近期精意之作,在北平稷园水榭举办展览。适方介堪北上,遂加入。张于方书画展自五月九日开幕,十二日结束。陈列作品中于非闇之《雁山大龙湫》,气势章法,写来更为醉人,虽售价二百元,却早为识者争购以去。前山东、河南省长熊炳琦参观后,云“果然大千的画丕变了,前途还了得”。

  此后,众人风行雨散,东播西流。幸旧游雁荡,犹牵人魂梦,追写频仍。存世者,张大千有《雁荡西石梁瀑布图》《雁荡大龙湫》《竹笋图》《夏风蝉鸣》《雁宕观瀑之图》《雁荡观瀑图》《雁荡三折瀑》《携琴访友图》《雁宕大龙湫》《雁山观瀑图》,于非闇有《灵岩所见草木》《三折瀑》《雁荡山龙湫即景》《雁荡山鹧》,黄君璧有《雁荡山小龙湫》等作品。尤是一九八五年,方介堪由温往沪,访谢稚柳,并出示所写《雁荡山色图》。谢氏回首前尘,恍如梦寐,旋在画上题云:

  昔年曾与方介堪、张大千、黄君璧、于非闇同游雁荡山,晚在客舍作画,介堪临时治一印为“东西南北之人”。时余年二十六,忽忽已四十年,非闇下世,大千、君璧远离海外,余与介堪吴越间隔亦十年不相闻问。顷来海上,握手如梦寐,出示所写《雁荡山色图》,峰峦竞秀,如逢故人,率为题二十八字于其画上:

  曾揽浓光雁荡春,萍浮暂聚旧交亲。

  画图犹认当年屐,已散东西南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