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缤纷的虾 2023年03月03日  
  ■李振南

  一

  我以为,虾是所有海产品中,对人们最具诱惑力的海鲜之一。那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外表,结实而富弹性的肉质,鲜甜而馥郁的香味,像妖姬那样透露出无限的杀伤力,直勾得人欲罢不能。

  所以,在我的家乡,不论是什么样的酒筵,虾都是必上的一盘菜。甚至在红白喜事的筵席上,不仅冷盘中有虾干,而且热菜里还有一盘水煮的鲜虾。这也表明,虾在父老乡亲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虾也是所有的海鲜里,最容易识别的生物:外壳白色的叫白虾,红色的叫红虾,青色的叫青虾,黄色的叫黄虾,有斑节的叫九节虾,背穿甲胄、身子拱起的叫龙虾,而扁平的叫扇虾,其他剩下的倘若都叫它对虾或蚕虾,似乎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当然,这是指海洋底栖生物的虾类,也就是我们平常见到的体长超过5厘米以上的虾,若是遇到浮游生物一类的虾,比如磷虾、糠虾、莹虾、毛虾等,那么对不起,这个识别方法就会失灵。因为我也会被这些用来制作虾皮的物种搞得晕头转向,不明就里。

  虾的繁体字写作“蝦”,取了“霞”字的下半部,有一种霓霞映照、灵光闪烁的感觉。这是汉字的伟大,老祖宗的睿智。说真的,当我们看到虾们那斑斓锦绣、绚丽多姿的色彩,窈窕玲珑、轻巧敏捷的身手时,的确会在视觉上感到愉悦,有一种世界真美好的感受。尤其是那种大龙虾,完全可以说是海洋生物里扮相最为英武帅气、富丽堂皇的物种之一,既给人惊奇,也让人欣喜。

  二

  我国吃虾历史悠久,编著于战国期间的《尔雅》里就有“鰝,大虾”的记载。公元前176年,汉初著名政治家贾谊曾在《吊屈原赋》中写:“夫岂从虾与蛭螾?”后来,东晋郭璞也在《江赋》中写:“璅蛣腹蟹,水母目虾。”再后来,唐代药学家陈藏器又在《本草拾遗》里记虾“江湖中者稍大,煮之色白。煮熟色正赤者,为海虾。大红虾生临海、会稽,大者长一尺,须可为簪。”在唐代,还有虾酱的记载,由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等人编著的《艺文类聚》中记:“梁刘孝仪谢晋安王赉虾酱启曰:龙酱传甘,退成可陋,蚳醢称贵,追觉失言。上圣闻雷,未之能覆,嘉宾流歠,羞无辞窭。”

  对虾与龙虾进行较具体描写的是唐末刘恂,他在《岭表录异》中记:“海虾,皮壳嫩红色,就中脑壳,与前双脚有钳者,其色如朱,最大者长七八尺至一丈也。闽中有五色虾,亦长尺余。彼人两两干之,谓之对虾,以充上馔。余尝登海艟,忽见窗版悬二巨虾壳,头尾钳足俱全,各七八尺,首占其一分,嘴尖如锋刃,嘴上有须,如红筋,各长二三尺,前双脚有钳,云以此捉食,钳粗如人大指,长三尺余。上有芒刺如蔷薇枝,赤而铦硬,手不可触。脑壳烘透,弯环尺余,何止于杯盂也!”龙虾是虾中的王者,头戴雉尾,龙首甲胄,金黄戎装,英气逼人。我想,刘恂即便仅仅看到它的虾壳,就写下这段文字,也是十分正常的。

  到宋代,人们对虾的认识开始深入,也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由陈耆卿编纂的《嘉定赤城志》云:“虾,有赤、白、青、黄、斑数色。青者大于儿臂,土人珍之,以饷远。梅熟时曰梅虾,蚕熟时曰蚕虾,状如蜈蚣而大者曰虾姑,身尺余、须亦二三尺曰虾王,不常有。皆产于海。其产于陂湖者曰湖虾,生于河者曰虾公,二钳,比他种其长倍之。”在这里,作者记述了虾的颜色、形态、生长季节及生活环境,大体上可以反映宋代东海沿岸人民对虾的认识水平。

  虾肉质纯净,味道鲜美,形态优雅,色彩艳丽,自然也受到历代诗人的赞颂。唐代诗人唐彦谦有《索虾》长诗写:“姑孰多紫虾,独有湖阳优。出产在四时,极美宜于秋。双箝鼓繁须,当顶抽长矛。鞠躬见汤王,封作朱衣侯。所以供盘餐,罗列同珍羞……厌饮多美味,独此心相投。别来岁云久,驰想空悠悠。衔杯动遐思,啰口涎空流。封缄托双鲤,于焉来远求。慷慨胡隐君,果肯分惠否?”宋代诗人梅尧臣也有《虾》诗写:“自生江海涯,小大形拳曲。宫帘织以须,水母凭为目。贵将蔽其私,贱用资不足。於物岂无助,况能参鼎肉。”

  在古代咏虾的诗歌中,我很推崇元代诗书画家杨维桢的《十月六日,席上与同座客陆宅之、夏士文及主人吕希尚、希远联句》:“ 新泼葡萄琥珀浓,酒逢知己量千钟。犀盘箸落眠金鹿,雁柱弦鸣应玉龙。紫蟹研膏红似橘,青虾剥尾绿如葱。彩云吹散阳台雨,知有巫山第几重?”以及宋代方岳的《府公徽猷饷酒虾》:“长须翁卧瓮头春,醉不胜扶绝可人。琥珀色浓红透肉。珊瑚钩嫩冷生津。欲醉野句不当价,粘出侯家总是珍。此法纵传无此料,石桥雪水玉粼粼。”无论如何,这两首诗也应当算是咏虾诗歌中的名篇。

  此外,当代与聂绀弩并论,被称为“北聂南熊”的熊鉴的《咏虾》诗:“跳跃灵于蟹,峥嵘势若龙。生前无滴血,死后一身红。”则言简意赅地表述了虾的特质,让人回味无穷,遐思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