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荣先生邀请我担任他的《国学一分钟》第二卷的审读,我欣然同意了。之所以欣然,是有多重原因的。
一是因为陈先生是我曾经工作过的乐清报社的领导,在业务上曾经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位重要领路人;二是因为陈先生国学功底深厚,担任他的大作的审读,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作品出版之前先人一步,品尝一番书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大餐的精神滋味;三是因为该书的合作方——乐清市旭阳寄宿小学董事长叶小艳女士的热忱推荐。叶女士把该书确定为旭阳学校的校本读物,是看中书中的什么价值呢?
花了几天时间认真地读下来,我觉得,我是“欣然”对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习近平二十大报告语)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希望广大专家、学者能够“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我欣喜地看到,陈华荣先生的力作,恰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两创一提炼”的要求。陈先生的新100期作品,每一期的题目,如“益智修身”“好恶必察”“子报母恩”“正信正行”“有效学习”等,都正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个“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而他独创的闲谈式时尚话题国学散文,如不受时空约束的一泓清泉,由现实而生发,从眼前的人、事、景、物说开来,篇篇命中一个国学亮点,锻炼成文,生动地展现为形散而神不散的典型散文。
叶小艳女士感慨:“陈华荣不简单呀!他的文章看似容易实则难,是他一辈子修行的结果。能写这样的书的人,必定是一个看得多、想得深、吃得苦、耐得烦、行得正的人。”
“你看他的文章,涉略面非常广泛,选择的材料非常精彩,把古文和现实结合的那么贴切。而且,他不愿意写学究式的东西,爱写让普通人喜欢看的东西。这种做法,会让你想起谁?”
谁?我自然想到了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陈先生在本书中不是经常引用南师的话语吗?
“对的,就是南怀瑾先生。南师是我们乐清的乡贤,是我翁垟的老乡。我在退休后发挥余热,创办了乐清市旭阳寄宿小学,挑起了培养下一代的重任。为了确立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想找一所标杆学校作为学习榜样。恰巧南师在苏州创办的太湖大学堂,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在全国已名声鹊起,广获好评。在南师的精心安排下,我到太湖大学堂考察学习了一周。南师谆谆告诫我,务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立校、立人的作用;务必以学生的幸福人生为着力点,培养学生“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的习惯、素养和能力。他还为学校亲笔题写了校名。”
从太湖大学堂取经回来后,叶小艳决心以南师为榜样,把国学经典融进对学生的立德为人教育之中,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除设立国学大讲堂、南师文化墙、经典文化诵读课和各种传统兴趣小组外,她希望在学校内门建一座经典文化照壁,把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语录辑要书写在上边。但中华文化浩如烟海,要选择什么内容,恐怕只有国学大师能够选得准。她想到了陈华荣,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陈先生从《中庸》、《论语》、《庄子》、《礼记》、《道德经》里选出了六句话,句句经典,如《论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等。这六句话在他的这本书里都有体现。最后一篇《有效学习》一语中的,道出了教育要遵道而不能悖道的根本。他的立论就出自《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经典。
叶小艳女士最后肯定地说,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教师、家长和学生阅读的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好书。
叶女士的叙述和评价恰好说出了我审读全文的感悟,故予以记之。得到陈华荣先生的同意后,将之作为后记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