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市老电厂办公楼。

柳市第一代火力发电厂旧址。

柳市以生产电器产品闻名中外。1990年,国家七部委联合工作组进驻柳市,对“假冒伪劣电器产品”进行严厉打击后,对电器产业进行扶持,柳市人痛定思痛,使电器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2002年,柳市镇取得了“中国电器之都”的称号,2003年工业总产值达143亿元。
2004年,企业和居民每天用电约达9万千瓦,而上面下拨的供电指标不足4万千瓦,这使得23万人口的柳市镇成为全国最缺电的城镇之一。当年7月,新华社浙江分社、浙江日报、浙江工人报等11家媒体的记者前来柳市,专题采访企业与居民“迎峰度夏”情况。
那一年的乐清,出现了60年一遇的高温少雨天气,最高温达42.1℃,从7月开始连续干旱30来天,乐清各水电站的水库几乎全部见底,还遇上50年不遇的17级台风“云娜”。在此情况下,柳市镇遭遇着一场空前的“电荒”。
因为停电频繁,乐清有关部门同意工业企业自备发电机组。没过几天,企业和商店以及有条件的家庭都拥有了一台自备发电机。如不到一公里长的柳市龙井路,拥有近百家模具加工店铺,供电部门的电闸一关,100多台发电机马达声立刻响起。
首次用电出现在柳市是1926年,叶德昌商店为英商卜内门公司温州经销处代销肥田粉,在柳市街上放映无声广告片——肥田粉的使用方法。
而真正开始用电是在1957年,由私营企业黎民米厂发电,供应柳市街周边四个村,仅夜间供电几小时。由于电压极不稳定,电灯忽明忽暗,人们把这种现象叫作“乌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建设一直“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列宁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把政权与电气化画等号,可见电力在国家的地位。为此,在电力是国民经济“先行官”的号召下,全国兴起了大兴水利高潮。1958年6月竣工的白石水库,是温州地区历史上第一座中型水库,后来又建了白石钟前水库一、二级站。到1979年前,这几个水电站供应柳市区、乐成镇工业用电和群众生活用电。那时,每户一般只能用一只15瓦灯泡。
上世纪70年代,柳市电厂买来4140增压100匹发电机组,在厂房里发电,供全镇照明,每天23时熄灯。1967年,柳市电厂从乐清火电厂调来750匹动力机组,但依然无法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那时人们美好生活的标准。小时候最觉得神奇的就是电灯与广播:电灯怎么会亮,广播怎么会讲话?而长期以来,居民依然是菜油灯、煤油灯加蜡烛。在没有电风扇的日子里,我敬佩一个亲戚的智慧:在店堂楼板横梁上,垂挂下一张巨大的瓦轮纸,纸上的一根绳经过几个滑轮,来到他的脚边,用脚有节奏地踩踏着,瓦轮纸就变成了大扇子。
1997年,柳市供电所已拥有9条10千伏线路,架设10千伏输电线82公里,装机总容量为5510千伏安,年供电量1亿度。但柳市工业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用电量总要比电力发展快得多。电力部门不得不对柳市镇域工业用电实行高峰限电措施。因此,家里常常是电灯与蜡烛轮换着展示自己的光辉,缺电几乎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面对蜡烛,虽然没有到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程度,但愁怨自然不少。“水电轮休”曾是当时社会流行了好长时间的段子。每当停电的时候,人们会不约而同地响起叹气声,如果是好几天停电后突然来电,“哇!”就是邻居们的惊叫,好像突然碰到了天大的喜事。
没有电的夜,世界一片漆黑,像双目失明似的,人们把此刻做事叫“夹黑摸”“盲堂摸”。而此时的小偷也“快活”起来了,我结婚时买的一辆“凤凰69”型带花鼓刹自行车,平时就怕被偷,即使放在家里也锁铁链。一个停电的晚上,我在前间与很多朋友在喝酒,天气热,心想有这么多人在,又是前后间,难道小偷胆子这么大吗,就没有关后门,谁知不到一会儿工夫,自行车就没了。
面对紧缺的电力,父亲要弟弟读电力专业,他说,电力是个前途非常好的职业,你要为电力事业多做贡献。后来,弟弟进了电力公司工作,再后来,妹妹也进了电力公司工作。
自新中国成立到本新世纪初,柳市镇供年电量从10万千瓦时增至5亿千瓦时,增加了5000倍。这相当于同时期5个洞头的年供电量。但柳市电力一直处于紧缺状态,2004年达到了顶峰,差不多三天停一天。这时许多企业仍是家庭作坊式,而自备发电机使空气严重污染、马达声噪音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导致邻里纠纷不断。
我住在柳市一条街的巷弄里,周边一带都是十几间房子排列的,前后幢间距才三四米。我家斜对面是一户是做电器的人家,估计买了台旧柴油机,机器声像在管道里响着。我父亲是个老干部,从前不见他曾与别人争吵过。但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退休后更加严重,平时最怕的就是噪音。父亲因此与那老板理论,对方也不客气,双方就吵了起来。老板其实与我也认识,也是和气之人,平时我们之间也如朋友,自从与我父亲争吵之后,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他非常严肃地对我说,如果咱们斗起来,我不一定会输给你。他的话使我颇感意外。
为此,我生气地责问弟弟,改革开放都二十多年了,怎么连电力都解决不了,你们这些人是怎么搞的?他告诉我,2001年初,上级就启动了110千伏象柳线建设项目,承担浙能乐清电厂到柳市镇的供电任务。全线32个塔基早已建成28个,因铁塔架线跨越北白象、柳市一带一些民房。村民以电磁辐射会影响健康为由,多次阻挠施工。向他们解释电网电磁辐射比微波炉造成的辐射还小得多,可他们就是不听。供电部门前后做了十余次线路改动,花费了不少冤枉钱,但原计划半年就可以建成的工程,竟拖了四年,至今仍无法完工。这样看来,我真是冤枉弟弟他们了。
而今,企业用电已基本满足,居民已经告别了停电的生活,缺电已成为历史,我们拥有了万家灯火、火树银花。电线就是人的生命线,电之路就是诗之路、光之路、幸福之路,无论是茶室里的低语细言,还是公园灯下的深情漫步,电力给我们以多彩的想象,我们顺着光的方向,就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而每当我们走在光明里,我们应当记住那些曾经没有电的日子。我们要珍惜电力、敬畏电力,感恩那些为守护电力而默默奉献的人们。
「走西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