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预期才能对冲婚龄走高 2023年02月20日  
  这个时代的结婚,不太贴合传统的“爱情—婚姻—家庭”的自然节奏,也表现为财务及各种社会成本综合考量后的选择

  「全眼看天下」

  ■张 全

  “2022年乐清男性初婚平均年龄29.3岁、女性26.7岁,2021年男性初婚平均年龄28.7岁、女性26.3岁,2020年男性初婚平均年龄28.3岁、女性26岁。”这是乐清市民政局提供的近三年婚姻大数据。(2月14日《乐清日报》)

  起初以为婚龄推迟可能受三年疫情影响,不少适婚男女响应政府“喜事缓办”号召、减少人群聚集而延后婚宴,双方父母也担心因疫情防控赴宴者有限。但当婚姻登记中心提供了2018、2019两年的初婚年龄数字——2018年男 27.6岁,女25.4岁;2019年男28.1岁,女25.7岁——与后三年初婚龄变化“无缝对接、浑然一体”时,不得不承认这是时代趋势,疫情因素几可忽略。然而这趋势走高之快,值得关注。

  初婚平均年龄缘何明显持续延迟?报道分析,受综合因素影响,主要由于城市化进程、社会竞争加剧,内卷严重,青年男女为应对就业、竞争等压力,选择延迟毕业、提升学历等方式强化竞争力,进入社会就业的年龄逐渐增大。这是一个事实,高考扩招深度延长了中国年轻人的受教育年限,学历贬值加剧这种竞争,稍稍体面一点单位招人都以研究生起档,由此带动的整体婚龄升高就自然而然了。

  实际不能忽略的是,疫情三年虽然没有“加速度”抬高婚龄,但显然助长了年轻人对婚姻的迟疑。疫情某种意义改变了中国经济的进程,又兼改革开放后的高校毕业生高峰到来,拥挤的就业市场使年轻人普遍感到迷惘,增加了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一代适婚者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成长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富裕的一段时光,虽然少有物质匮乏的感受,但生存压力不小,他们对前途的焦虑、考量,其实是非常现实的。

  乐清相对富足生活抬高适婚者对幸福指数的期望,社会少子化趋势又使他们清醒预感进入婚姻后,马上临到的养育子女成本、自身竞争力维护和奉养长辈经济压力,不免令他们对未来生活预期打折扣。这种语境下,结婚“并不好玩”,暂时回避成为本能选择,社会学数据表现就是婚龄升高。其实传统社会早已留意这个问题,“成家”和“立业”密不可分,只是传统更侧重看重适婚者之道德水准,过于谴责嫌贫爱富。然而现实是结婚者若不能财务自立,婚姻何以维持。古戏中千金小姐多喜欢穷书生,穷书生后来若不能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戏还能唱下去吗。

  因而,这个时代的结婚,不太贴合传统的“爱情—婚姻—家庭”的自然节奏,也表现为财务及各种社会成本综合考量后的选择,一种财富微变格局的形成。推迟结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它和结婚人数下降一样,会加剧老龄化,降低社会消费能力,减少对房地产、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等的需求,减缓经济增长。好在这一问题正在引起重视,刚闭幕的乐清两会上,代表委员就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养老社会化、减轻教育内卷程度、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等等纷纷献计出招,这些话题都呼应着延缓婚龄升高这一现实。

  (作者为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