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容的踪迹 2022年09月30日  
  ■谢觉晓

  唐开元十四年(726)冬,孟浩然到访温州乐成县,与时任乐成县尉的旧友张子容会晤。除夜,张子容设宴张乐接待孟浩然。新年,孟浩然卧病,病愈后启程回襄阳,张子容送至永嘉而别。

  关于上述事迹,孟、张二人当时都有诗歌留存,但其中的一些细节,尤其是张子容的家世、在乐成任职始末,后续仕途等,此前未能详知。近日为薪水计,稍作扩大阅读,从王辉斌先生的《孟浩然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孟浩然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两部著述中获得现成材料,于是欣然自命为“文抄生”,摘录以备同道参考。

  孟浩然来去乐成的路线

  据王先生考证,孟浩然于开元十三年从家乡襄阳出发,次年秋到扬州结识李白,然后游览杭州、会稽,岁末沿海路抵达永嘉上浦馆。其回程则是大致沿同一路线逆行,并且与张子容在会稽再度相逢。

  这里补充一些个人对材料的解读。

  孟浩然沿海路来去永嘉一事,在孟、张诗句中均有体现。如孟诗《除夜乐城逢张少府》“云海泛瓯闽”、《永嘉别张子容》“挂帆酬海路”等句,张诗《送孟八浩然归襄阳二首》“风潮看解缆,云海去愁人”句,均可作佐证。由此可知当时会稽与永嘉之间,海路客运已比较成熟。以地理状况而言,两地之间既无内陆水路可直达,陆路又多山岭阻隔,海路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孟浩然来去乐成都经过一个叫“上浦馆”的地点,张子容《送孟八浩然归襄阳二首》中提到的“西亭送别津”所指当亦指此。上浦馆所在,应是今永嘉县乌牛镇象浦河沿岸,具体位置待考,大致可推测在河道入瓯江口处至原仁溪乡象浦岭脚之间。“上”“象”方言谐音,“象”字似系后出;如以“上浦”为准,则其位于接近岭脚之处的可能性更大。

  上浦馆通往乐成,要翻过象浦岭,到乐清白石地面,有水路经白石湖(今称“合湖”,旧时水面开阔,之后逐年萎缩)到沙岙,再翻过沙岙岭,到现属乐成街道的潘家垟,即可取路至县城。张子容有一首题为《自乐城赴永嘉枉路泛白湖寄松阳李少府》的诗,其中“白湖”似即白石湖,可作参证;唯是诗题中“枉路”一词尚待考查,莫非自乐成赴永嘉除了取道白湖外,还有其他不“枉”的路线么?

  附叙张子容出入温州的路线。张子容在永嘉西亭送别孟浩然后,自身亦顺道北上(孟浩然《永嘉别张子容》:“旧国余归楚,新年子北征。”)。张子容“北征”之故,下文另叙,这里谈谈其北上的路线。

  孟、张二人既已西亭分手,则张于分手后显然不是沿海路北上;王先生又考证两人之后复于会稽相逢,那么张子容自永嘉到会稽的路线在哪里?

  不妨先考查其当年自晋陵(在今江苏常州市区)贬任乐成时的来路。张子容当时作有《永嘉作》《贬乐城尉作》两诗,都提到“恶溪”这个地名。恶溪后来改名“好溪”,位于今丽水市莲都区与缙云县之间,有航道连通瓯江。可见张子容初来乐成时,是经由今丽水市境,沿恶溪、瓯江水路而南下。

  不但张子容如此来至永嘉郡,此前谢灵运自始宁(在今上虞区)赴永嘉郡守之任,也是经由此路。相传王羲之到永嘉,也经过恶溪。此后乐清王十朋赴科举来去临安府,走的也是这条路线。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经由台州的陆路极为险阻,海路或多不便,瓯江一线遂成通道。

  由此推测,张子容自永嘉北上,极有可能循来任的旧路而去。上面提到他的《自乐城赴永嘉枉路泛白湖寄松阳李少府》一诗,虽不能确定写作时期,倘若是作于此次“北征”之初,则又可佐证其路途应当经过松阳,与“李少府”有会晤之举。

  有关张子容的生平

  张子容在乐成实因孟浩然曾到访而得以留下名声,关于其人的其他细节,此前所知的,只有曾任晋陵县尉,因事贬至乐成。甚至,因为历史上“晋陵”“武进”两县沿革复杂,或有以为其当时所任的是武进县尉。

  以下转抄王辉斌先生考定的张子容家世与功名。

  张子容名“愿”,是唐宰相张柬之之孙。柬之有三子,长子名漪,有子四人;次子名峄,即张愿之父;三子名琪,子嗣未详。张峄终身未仕,与孟浩然之父有交情。(《新唐书》以张愿为柬之之子,显然有误。)

  张子容是唐先天元年(712)进士,同榜状元是常无名。中进士前一年,即景云二年,张子容离开襄阳入京,与孟浩然告别,此后直至开元十四年岁末,两人有十五年多时间未见面,因此孟浩然《除夜乐城逢张少府》说是“一别十余春”。

  按:张愿在当时和后世多以字“子容”行世,其名仅见于部分官方文书及家族碑铭,因此其身世不大为人知。一般认为孟浩然也是以字行,其名或为“浩”。至于张孟两家的交情,孟浩然《岁除夜乐城张少府宅》也说是“畴昔通家好”,可为参证。

  根据王祥斌先生提供的线索,笔者检索周一良编《唐代墓志彙编》,可知张愿堂兄、柬之长孙张孚生于683年,张愿胞弟、张峄第二子张点生于697年。结合其中进士的年份进行综合考察,张愿生年似在690年前后,与孟浩然(生于689年)相近。

  张子容的仕途履历

  张子容于开元十五年春送别孟浩然“北征”,王祥斌先生考定为二月,由此可附带知晓孟浩然离开乐成的时间也正在该月。

  张子容“北征”的目的,王祥斌先生考证,乃是任期满四年,需回长安等候“调选”。恰好开元十七年十一月朝廷有赦令,张子容(即张愿)因祖父张柬之余荫未尽,得以“赐一阶”擢升为奉先县令(治所在今陕西蒲城县)。

  由此逆推,张子容始任乐成县尉当在开元十一年春。《永嘉作》《贬乐城尉作》两诗分别有“地湿梅多雨”“地暖花长发”的句子,也可佐证其到任之时恰在梅雨季节。

  张愿于开元十七年末获任奉先县令后,又于开元二十一年十月前转任驾部郎中(参见其为弟张点所撰《唐故秀士张君墓志并序》,收入周一良编《唐代墓志彙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9页)。

  另据张愿第八子张曛墓志《大唐谷城县令故张府君墓志》(收入《唐代墓志彙编》第1959页),张愿于驾部郎中后又历任曹、婺等十一州刺史,吴郡太守,兼江南东道廿四州采访黜陟使,后续仕途可谓显达。

  张曛生于747年,彼时张愿约五十八岁。其在四十四岁左右就任驾部郎中之后,又能频繁游宦于山东、江南(“十一州刺史”云云即便不是记载失误,也极有可能未赴任即已迁转),想必体格颇为健壮,更有可能像其祖父一般的长寿(张柬之享寿八十二,若非晚年受谗贬谪,恐怕还能多活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