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国庆和休假 2022年09月30日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常权

  明天是国庆节。举国同庆祖国母亲的生日,这是近代以来形成的习俗,那么中国古代有国庆节吗?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国庆节”的概念,但往往会将皇帝的诞辰日设定为节日,不但举国欢庆,还会给假三天,与如今的“小长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国庆”最初的含意

  严格来讲,古代是没有“国庆”这一节日的。何谓国庆?国家成立XX年,当然是普天同庆。而古代值得举国欢庆的大事莫过于帝王的登基、婚娶和诞辰之日了。通常这一天皇帝会大赦天下,赏赐百官,普天同庆、朝野同欢。一般还会举办盛大宴会,歌舞戏曲表演等活动,这也算是“春晚”的鼻祖了吧。

  关于“国庆”一词最早的记载,始见于西晋文学家陆机的《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如果国家有了值得庆贺的好事,主上(应指帝王)就独享好处利益,那么当主上有了忧患,大臣会觉得和他没关系,就不会关心。”可见当时就把国家值得庆贺的大事,说成是“国庆”了。当然也许这只是字面上的意义,其内涵另有不同而已。

  虽然没有史料记载有关“国庆”活动的内容。但是在古代,人们的节日观念还是比较强。长期处于农业自给自足经济的中国,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统治者重农抑商,农民对于丰收有着强烈的诉求,因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大多是历法、气象意义上的节日,为某个人物、事件而设立的节日很少。尤其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平与团圆的国度,人们对于平安和丰收的祈求,成为一种内心深处的寄托,把季节和时令作为纪念日性质的节日,也就不足为奇。比如所有人都会在中秋月圆时亲人团聚赏月吃月饼,在冬至时围炉吃饺子,普天共庆团圆美好祥和的生活,这应该是中国古代的举国大庆方式。这些节日沿袭至今,仍然是人们看重的传统节日。

  始于大唐的“国庆”

  从庆祝的形式而言,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庆节”,始于唐代。从唐朝开始,我国开始刮起庆生祝寿之风,与最初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的悲伤气氛不同,唐朝代之以休闲宴乐与开怀畅饮。

  贞观二十年(646年)腊月,唐太宗过生日,对大臣长孙无忌等说过一番话:“今日是朕生日,世俗皆为欢乐,在朕翻成伤感。今君临天下,富有四海,而承欢膝下,永不可得……奈何以劬劳之日,更为宴乐乎?”

  用现代汉语来解释,意思就是:今天是朕的生日,天下人都为之欢乐,但是我在这里却是很伤感。虽然现在朕君临天下,富有四海,可在父母身边承欢膝下,却永远不可能了……

  唐太宗虽说是位对生日相当重视的君主,但他却因考虑到自己的诞生日即母亲的受难日而从未进行过大肆操办。但到了重孙唐玄宗上任后,情况却发生了改变。

  唐玄宗可是位“懂得生活”的主儿。起初,有大臣提议将唐玄宗的生日作为国家节日,取名“千秋节”,寓意千秋万代。唐玄宗自然是很喜欢这个创意的,但可惜只有一人举荐,终因缺乏说服力而没被批准。

  第二年,在满朝文武百官的呼吁下,唐玄宗终于将他的生日八月初五这天定为“千秋节”。生日这天,唐玄宗下令全国休假三天,并在宫中大摆筵席,邀群臣共同饮酒庆祝,莺歌燕舞,整座皇宫灯火通明。

  这三天里,官员休假,民间唱戏,地方大员派代表进京朝贺,向玄宗进献贺表和生日礼物。玄宗则在宫中设宴招待近臣,一边喝酒,一边观看文艺汇演。节目也是精彩纷呈:舞剑、摔跤、吐火、走钢索,教坊司还提前训练了一百匹骏马,让它们在几百名大力士举起的木板上跳舞。表演到最后,领头的那匹马跳下木板,前腿跪地,衔起酒杯,送到玄宗御前。

  千秋节这天,妇女出门前都会在脸上画上各式图案以装饰,花样繁多:妆面内容以“斜红、面靥”为主;涂唇则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于是街头巷口正值妙龄的少女们穿着亮丽的衣服,场面十分吸引眼球。

  在千秋节盛行后不久,便改版升级,更名为“天长节”。唐朝的“铁杆粉丝”日本也是在这时漂洋过海把“天长节”带回了国,为明治天皇庆祝生日。

  千秋节之所以如此盛行,有两个原因。一是它与中秋节挨得很近,之后二节合流更是热闹;二是自此之后帝王们纷纷效仿唐玄宗,将生日当节日过,于是自玄宗之后,便相继出现了多个“国庆节”,如:肃宗的地平节、敬宗的庆成节、武宗的庆阳节、宣宗的寿昌节、懿宗的延庆节等,甚至连末代皇帝昭宗、哀帝也设立了嘉会节和乾和节。

  唐以后的五代和两宋也继承了这项“传统”,举国同庆给皇帝庆生。

  到了明清时,由“千秋节”演变成的“万寿节”更是得到加倍重视,与“元旦”“冬至”并称为三大节。这样将帝王的生日同节气、新年一样庆祝铭记的做法使“万寿节”更加庄严而神圣。

  另外,国人向来对于“逢十”的寿辰格外重视,这点连康熙皇帝也不能免俗,他在六十岁诞辰这天便大操大办,号令举国上下为自己的花甲大寿举行了盛大庆典。

  生日这天,官员们在皇宫里专门搭建了彩棚和金殿来摆放寿礼。金殿里挂满了写着贺词的寿幛,戏台上上演着为皇帝祝寿的吉祥戏剧,赛马,比武,好一派祥和气息!待到圣上驾銮而来,臣民纷纷磕头祝寿,等待着太监们分发糕点,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君王乐,则百姓喜;举国欢腾,谓之国庆”。街头也是热闹!戏剧表演、游行、踩高跷……高手在民间,这真真是自古以来便有的。艺人们异彩纷呈的表演,常常令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

  真正的国庆始于民国

  然而上面谈到的“国庆”,都只是帝王们的“私人Party”,客观来讲跟百姓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真正上升到“one country,one dream”高度的“国庆”,还得从民国算起。

  而民国时期的“国庆”又是怎样的呢?许广平在写给鲁迅的信中曾有过这样一段叙述:“南方‘双十节’很热闹,家家放鞭炮,工会讲演,宣传革命,舞狮子,敲锣鼓,随处皆是。”所谓“双十节”即当时的“国庆”节,是为纪念辛亥年的武昌起义而设。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南方的“国庆”节还是同现在一样热闹,然而北方的“国庆”节却与之大相径庭。

  《鲁迅日记》里写:“10月10日晴,休假,上午许季上来,午后李遐卿来,晚刘半农、宋子佩来。”

  在1927年北洋军阀被打倒之前的民国前十年,北方的“国庆”节却是十分冷清:每年的10月10日上至北洋政府,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没有人对这一天有过多在意。因为当时南北割据,南方被国民党收割,北方被北洋军阀控制,而北洋军阀认为,武昌起义的胜利跟北洋系没有任何关联。

  若不是临街商店会在这一天挂出五色旗以示纪念,它也就仅仅如同一个普通的周末而已——机关休假一天,学校放假一天,全然不似南方的热闹。

  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国家四分五裂下的社会一片动荡,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更是无暇庆祝。直到后来南北获得统一,北方的“国庆”节才终于得到重视。

  古人休假极简史

  国庆假期来啦,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古代的休假制度,好好了解古人都是怎么休假的。

  人类早期的休假主要是源于祭祀行为。

  在当时,人们每年都要举行两次祭神活动,分别是春日的祈农之祭和秋日的丰收之祭。祭祀时大家会聚在一起吃饭宴乐,热闹非常,官府于是也暂停公事,放个假与民同乐去了。

  除祭祀外,被古人认为有“澡身浴德”之效的洗浴也是官员放假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时贵族洗浴讲究沐头浴身。长长的头发沾了水,又没有电吹风可用,自然难以做正式打扮,因而也不方便坐堂理事,所以他们一般会闭门谢客,同时暂停公务。

  到汉代,政府将其规定为明确的休假制度。据《汉律》描述,“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也就是说官员攒满五天的工作日后,可以兑换一天的假期用来洗澡。后来人们把这种休假方式称为“休沐”。

  与现代统一的周六周日不同的是,汉时期实行“轮休”制度,以保证每天都有打工人在岗打工。

  《汉书·霍光传》里载,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休假时,就是由上官桀(汉昭帝上官皇后的祖父)留在“办公室”处理政务的。

  此外,由于汉代官府采取“寄宿制”,官员需要离开家人单独住在府中。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休沐”不仅仅是洗澡假,也是他们归家谒亲的日子。

  如果官员放假了还留在单位,则会被认为是一种对家庭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

  西汉的薛宣就曾劝带假办公的张扶遵循古制,回家多陪伴亲人,言曰:“曹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

  魏晋时期,在政府颁布的《魏令》和《晋令》中皆有提及休假制度,官员放假被更为规范地纳入法律体系,呈法制化趋势。

  田假、授衣假、私祭假、婚假、拜墓假等都是重要的法定休假。其中田假因各处气候不同,放假时间依当地种收情况而定,一般为五月。

  此外还有临时休假(非法定休假),也称急难假,每月有五次申请额度,一年最多放六十天,病休可再申请延长二十日。

  南朝梁武帝时,新增省亲假。

  唐时期政府对休假制度进行调整,将假期间隔由五日一休改为十日一休,也就是“旬休”。

  好在唐时期的节令假没有跟着一块儿缩水,反而是“水涨船高”,变得比汉朝还多。

  春节(古时称作元日或元旦)就是在唐代被定为法定节假日,拥有七天的假期。

  只是对于部分官员来说,他们并不能完全放假。例如,根据规定,元旦节内,地方行政长官不得离开衙门,只能让家属到府看望。

  除春节外,冬至和清明这两个节日也有七天的假期,同时节内会有重大祭祀活动。

  至于退休制度则是在晚唐时期被正式确立,据《通典》记载:“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诸职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

  宋朝的基础放假制度与唐朝相同,仍是十日一休,与唐朝不同的是,宋朝扩充了很多节令假。

  《文昌杂录》记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

  但其中仅有18日属于“休务”,即全天休息,其余50日则为“放假+办公”双拼模式,只能休息一会儿,并办公一会儿。

  当然,打工仔们想要偷懒的心情可没有随之减少。据沈括《梦溪笔谈》描述,宋时轮值翰林馆阁的官员常以“腹肚不安”为由,翘掉夜班,导致原本应该是记录值夜的“宿历”渐渐地变成了“害肚历”。

  元朝因循旧制,仍采取“旬休”,但删减了很多节假日。

  中统五年(1264年),政府规定,京府州县官员,“若遇天寿(皇帝生日)、冬至,各给假二日。元正、寒食,各三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给假一日。”

  同时备注“公务急速,不在此例”。意思就是爱会消失,恨会消失,但工作不会,办公室才是宇宙真正的尽头!(夸张了)

  至元八年(1271年),政府还规定,对因病休假超过百天的官员做停薪留职处理,并要求官员自停薪日起,限期十二月回任。

  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中书省的建议下,元世祖将官员的日常休假由“十日一休”增加为“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和乙亥日休假”。但同时又规定这五日不能杀生。

  明时期的休假制度几乎是走向了与宋朝相反的另一个极端。

  不仅官员们的基础休假被缩减为“一月一休”,大量的节令假也被废除,只有元旦、冬至、元宵三节,被保留了下来。

  其中,元旦休五日,冬至休三日,元宵休十日。

  值得注意的是,元宵节延长至十日的规定仅为皇帝对京官们的恩赏,并不适用于地方官员。同时,元宵假内,若有外任官员赴京考核,相关衙署须照常办公,“不可妨公务耳”。

  但有时候皇帝也会“大发善心”,友情赠送官员一些假期。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就曾赐上元节假25日。

  比起这些偶然的赐假,更为特殊的还得数翰林院庶吉士的休假制度。

  相别于一般官员,他们的假期要多得多,可以“五日一休沐”。

  国子监学生的休假也比较特别,为“朔望给假”,一月两休。

  清代中央衙署将元旦、冬至、元宵三节统一为一个假期,称为“封印”。由钦天监测算吉日,依此为“封印”的起止时间,每年不定,大约是从旧年的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起)放到新年的正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止)。

  这也是清公务员们的唯一节假。

  由于“封印”假期过长,缺少官员管束,因此,在这一时期,社会治安经常出现问题。类似为富不仁的地主逼租佃户的案子就已发生多起。“甚尔掀瓦掇门,拴妻缚子,又甚将本人锁押至家,百般吊打”。针对此类事件,天台县令戴兆佳曾专门张贴布告,严禁土豪纵仆逼租,并强调:“本县决不因封印便尔高卧衙斋,如入定之老僧,竟置民瘼于不问也。”

  本文写作参考了:弋戈《古代休假制度探源》、刘疆《漫谈古代退休制度》、周礼《我国古代的休假制度》、孟月《宋代官员休假制度研究》、廖保平《中国古代的休假制度》、越楚《古代官员如何带薪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