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生活让大脑更灵活 拒绝“痴呆”,从容向未来 2022年09月29日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通讯员 吴赛珍

  今年9月21日是第29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其宣传主题是“知彼知己,早诊早智,携手向未来”。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500万痴呆患者,其中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提高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树立防病、治病的科学理念,日前,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开展了阿尔茨海默病义诊科普宣教活动。

  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程呈慢性发展,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主要临床表现为渐进性记忆减退、视空间功能损害、失语、失认、执行功能减退等全面性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社交、工作与生活功能,常伴有人格和精神行为改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每20人就有1人患有此病。

  活动当天,神经内科副主任孙乐球为患者与家属做了阿尔兹海默病相关的科普讲座,详细讲解了该病的十大危险信号、不同时期的各种临床表现、如何早期识别诊断、预防与治疗对策等。在活动现场,神经内科医护人员还为患者开展义诊活动,提供血压血糖测量、神经心理量表检查、认知功能筛查与评估、药物使用咨询、家庭照护指导等服务,分发科普宣教资料、益智拼图等。同时,门诊大厅、神经内科候诊厅的电子屏幕上,还滚动播放浅显易懂的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科普宣教音像视频,扩大了宣传力度与宣传效果。

  孙医生提醒,老年人若出现记忆力减退(尤其是易遗忘近期事务)、不能完成熟悉的工作、语言表达出现障碍等症状,就要引起高度警惕;平时子女们要多加关注老年长辈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有老年痴呆的征兆,要及时陪同到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早获益,能更有效地延缓病情的进展。家人与患者要一起积极配合治疗,除基本的药物治疗外,家属还要关心老人的饮食起居,缓解患者的焦虑或抑郁情绪,营造安全温馨的居家环境,给予他们最大的耐心与关爱。

  怎么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呢?医生提醒,很多老年人的生活是非常乏味的,一直平平淡淡生活,会影响大脑的灵活度,所以在日常可以让老年人做一些有趣的事,这样可以维持大脑的灵活,锻炼脑细胞。此外,要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日常锻炼身体,拥有良好的心态,加强脑力活动和亲友间的交往,也能降低该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