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泰积极探索打造多种形式的“光伏+”项目,改善环境的同时形成“造血式”帮扶。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叶长一 吴梦梦9月是全国各地围绕“携手做慈善,传播真善美”主题的慈善月。近年来,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实践不断深化,从过去的零星捐赠、偶然的大额应急捐赠,转向普遍化、常态化的大额捐赠,或是设立专门基金会管理平台,或是成立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多措并举实现了民营企业公益慈善专业化、规范化与常态化,推动了慈善事业和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共同发展。
乐清本土企业创办慈善基金会、温商抱团成立慈善基金会、在全球的乐清人身体力行地投身社会公益等,不同角度解读了不同群体的慈善之路传承、创新和发展。
致力公益事业38载
正泰累计捐资捐物超4.5亿
来自中国慈善联合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企业捐赠在中国社会捐赠总额中占比一直在60%以上,这说明,企业正成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主力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企业从幕后捐助人的角色,走到台前;一些企业成立了专门的基金会,并由专业团队营运,健全制度,强化监管,确保公益基金规范使用。
2009年,正泰集团注资9000万元成立浙江正泰公益基金会。饮水不忘挖渠人,从当初一个开关厂创立起家,到逐步发展扩张实现集团化运营,再转型到新能源领域,实现稳定增长,这一切少不了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鼓励。正泰掌舵人南存辉说过“40年前,我为了生存而创业,40年后,我为了责任而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正泰也一样,我们要把正泰梦和个人梦融合在一起,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我们做公益,要由被动变为主动,变分散为集中。”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监事会主席,正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吴炳池说,这是成立企业基金会的初衷,在此之前,正泰集团在很多领域都有尝试做公益做慈善,但不集中不聚焦,也没有利用自身的优势专长。成立基金会后,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做起公益来更加有力度。
自2010年起,正泰公益基金会连续12年持续支持温州医科大学正泰奖学金项目,分设正泰·公益奖,正泰·奉献奖,正泰·创业奖等多个奖项,奖励在各个领域表现突出的优秀大学生,鼓励其传承公益和奉献精神,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做出贡献。
黄坚鹄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现为上海一名儿童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医生,从医已经整整10年有余。他和团队无数次从鬼门关救回孩子们的生命,手术室是他们的阵地,每天少则两台,多则四五台手术连做,最晚一次做到凌晨2点,创下纪录。
黄坚鹄觉得身为医者,注定不能将这份工作仅仅看成是一份工作,不仅需要从专业上为病人解决疾病上的痛楚,更需要带有一种公益性质的付出,带着一种人文关怀,发自内心地去帮助病人,成为病人的心理依靠。
其实影响黄坚鹄形成广义的“奉献观”或说“公益观”和一次获奖息息相关。2011年,他获得温州医科大学的正泰·甘于奉献奖。那会,他是院学生会副主席,承担了诸多学生会事务工作,而奖项正是奖励他为学生会工作的无私付出,这让他感到十分意外。
奖项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奉献”这个词的理解。黄坚鹄说:“对我来说是一件平常事,甚至是一件释压的事情,但可能对身边人、对学院工作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将促使我愿意去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
细细回顾,在公益这条道路上,正泰已经走了38载,这背后是它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创业38年以来,正泰已先后为各种公益事业累计捐资捐物超4.5亿元。但公益事业绝非仅仅是简单的“捐赠”,而在于以善意的微光,照亮受捐助者前行之路。如何让这条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正泰人一直在摸索中前行。
“在项目运营方式上,我们也在大胆探索,注重吸收西方先进的公益慈善理念,引入影响力投资、慈善信托等方式,引导资本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正泰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陈建克说。
在实践中,正泰创新探索“公益+产业+乡村振兴”新模式,稳定并扩大区域就业,助力高质量发展下的共同富裕。结合产业优势探索“光伏+”帮扶项目,正泰在全国多地推进农光互补、沙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项目,利用公共建筑屋面、荒坡荒地,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以及光伏大棚等,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农民家庭收入,形成“造血式”帮扶。
比如,正泰在浙江江山的6300亩荒山坡上,建成了集“光伏发电+中草药及农作物种植+光伏旅游”三位一体的200MW大型光伏电站,该项目运行第一年,发电量就达到近2亿千瓦时,为地方政府提供税收4200万元,上缴村集体土地租金300多万元,还向当地农户临时劳力支付了397万元工资。根据测算,25年中,该项目发电总量可达49亿干瓦时,可望创税收8亿元,同时还可节约标准煤1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53万吨,节约用水912万吨,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
今年正泰基金会试推“光暖万家”项目,为低保低边家庭改造老旧线路,提升用电安全和照明环境。这个项目不仅是实现企业回馈社会的载体,也充分结合了正泰在低压电器行业里的产品优势,可以让正泰的产品和公益理念深入千家万户。
“从授人以‘鱼’走向授人以‘渔’,同时充分利用产业的优势来设计和运营公益项目,我们认为这才是公益慈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陈建克表示。
众人抱团更温暖
温商为教育事业注入活水
社会日新月异,做慈善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俗话说:“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抱团,是温州人经商的一大特色,从中延伸出来的抱团做慈善更是成为其一大亮点。
“1万元、5000元、1000元、500元、200元……”经过9天时间,在前不久组织的腾讯99公益助力温州教育慈善行动中,温州市温商慈善基金会集社会各界力量众筹到了143万慈善款,并将这笔善款全部捐给“瓯越情”教育基金用于奖教助教。
温州市温商慈善基金会是由富裕之后不忘初衷、大力倡行反哺社会的一帮爱心企业家发起成立。“前几年,主要通过慈善拍卖现场认捐的方式来筹集善款,从2018年到2021年间举办了3场活动,共募集到了好几百万善款,其中一大部分捐赠给了‘瓯越情’教育基金。今年我们希望扩大社会影响面,转变思路与模式,把原来小范围做慈善奖教助教的形式扩大到社会层面,希望让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共同传承这份爱心。”温州市温商慈善基金会乐清义工队的志愿者卢燕蕊说。
从初始的100余人,到如今的300余人,温州市温商慈善基金会的力量越来越壮大,分别在杭州、上海、广东,以及温州各县市区等地共成立14支义工队,探索“用企业的方式做公益”,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加独立自主地打造品牌公益项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现如今,奖教助教成为温州市温商慈善基金会热心于社会公益的一张“金名片”,在业界有很大影响力。从2014年起,温州市温商慈善基金会开始资助特困生,至今已帮扶了两千多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解决了学习上的后顾之忧。2018年,该会联合浙江千训爱心慈善基金会、杭州市温商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设立“瓯越情”教育基金,计划10年投入1亿元用于实施温州市教育贡献奖励计划、瓯越教育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困难教师慰问等项目,为温州教育事业添砖加瓦。4年间,“瓯越情”教育基金会共用于温州市优秀教师奖励、人才培训、困难教师慰问共计1842.7万元。
这10年间,该慈善基金会涌现出很多爱心温商的故事。在温商企业文化促进会担任了两届会长的南洋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利朋,近6年来个人累计捐资就达100多万元,结对学生20多位。还有浙江拓展文具董事长管应浩、浙江金桥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晓燕、华成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卓成辉、乐清市品旭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靳勇等企业家们,他们每年都以拍卖或认捐的形式参加慈款捐赠。
做公益慈善不仅是帮助别人,同时也是滋养自己。这群企业家怀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希望能将这件事情长久地做下去,从一代企业家到二代企业家,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但传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集众人之智之力。
企业发展会面临各种挑战,温州市温商慈善基金会创新模式,把关爱的目光投注到内部企业“两个健康”发展上,设立“哈佛队”关爱“创一代”,新增关爱“创二代”这一内容版块。“下一步,我们要做好创一代与创二代的理念沟通工作,回归关爱关注企业家自身的健康,唯有企业健康、企业家健康,我们的慈善公益事业才能传承不息,这也是新时代慈善事业面临如何深入发展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卢燕蕊说。
公益,贵在坚持。这样乐善好施的事例还有很多。自商会成立以来,乐清驻绍兴中国轻纺城商会党委积极引导广大在绍党员、乐商饮水思源、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社会治理、慈善事业,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遂昌泥石流、“利奇马”台风、新冠疫情等灾害中,广泛动员、组织募捐,先后累计捐款5500多万元。
今年8月,重庆出现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极端连晴高温天气,多地发生山火。8月21日,巴南区界石镇新玉村所辖山林突发火灾,灭火救援力量迅速集结,重庆市渝中区乐清企业家联合会及青委会积极响应并组织力量全力支援巴南救灾。重庆乐清商会青委会副会长张金宇是一位90后的小伙子,退伍不褪色,他带队自家企业的应急队伍冲在火灾救援一线,用行动诠释“军人本色”。
爱于心,践于行。“企业家要常怀仁爱之心,广行济困之举,企业的价值和人类最幸福的体验并不仅仅来自获得,更多的是付出。” 张金宇说。
爱心奉献无国界
海外同胞向世界传递大爱精神
爱心不分大小,慈善没有国界。乐清作为“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民营经济的先发地,遍布世界各地的乐清人,乐于奉献,他们把慈善的种子播散到世界各地,并开花结果。
泰国温州商会成立于2016年的12月12日。商会在筹备成立之时,率先成立了慈善部,初衷就是为了帮助有困难的人。因为商会的会员都来自温州各地,大家在外,更需要抱团取暖。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地疫情不断,泰国温州商会以多种渠道和方式参与抗疫捐赠活动。
2020年,湖北武汉等地陆续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乐清市侨联第一时间发出倡议书,号召海内外温州籍侨胞捐赠防疫物资,特别是医用耗材、防护用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会长郑炳克获悉后,当即在商会群里转发倡议。同时,他率先认捐口罩5万只,接着大家纷纷在群里接龙认捐,章圣利、赵锦宇、薛圣萍、周淑琴、黄丽敏、黄兆东、赵乐旦、蔡炳飞、陈芝帮、缪仁照、陈晓丰等数十人当即响应,捐钱捐物出人出力,用行动书写担当二字。
从2020年农历大年初一开始,大家分头奔波泰国各药店及相关医疗企业,共购得口罩为21万个,手套7箱1.6万双,以及消毒水等第一批防疫物资,分别捐献给乐清市人民政府和苍南县人民府。
爱心,在这里涌动,并一直传递着。2020年6月26日上午,在泰国的江浙会馆、浙江商会、江苏商会、上海商会及温州商会联合曼谷市政府在曼谷市Bueng Kum 区公所举办“精准定点抗疫慈善扶助”活动,为泰国民众分发爱心物资。
郑炳克带领蔡炳飞、赵国卫和曾云巢等代表一起参加活动,并向一些生活困难的泰国民众捐赠生活必需品如大米,食用油,鱼露等。活动现场,浙商的同心协力,积极奉献爱心的精神,让泰国民众感动。
据悉,近3年来,这样的事在泰国温州商会慈善部已成常态工作。联合泰国社会上的慈善基金会开展关爱儿童贫困捐赠活动,延伸爱心触角服务当地华侨妇女养老院、泰国的一些特殊群体,以及商会会员。
“慈善公益需要更多力量加入,需要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去探索。”郑炳克说,商会会员大多已在泰国生根落地发展多年,在自身事业不断努力的同时也不忘初心,经常组织慈善公益活动,尽力回馈社会,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传承乐清人的慈善精神。
泰国温州商会其实仅仅是乐商在世界各地的一个案例。乐清人在全球各地,以及各行各业都有一批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他们通过各地商会或个人行动播撒仁爱的种子,传播乐清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世界各地成为美谈,特别是近几年,这样的事例频频见诸新闻媒体。
业内人士认为,近些年来,民企及个体,在公益慈善方面飞跃进步,已经成为主体,而且发展速度很快,民间企业家公益意识越来越自觉,越来越主动,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企业公益基金会也越来越规范。与此同时,企业做慈善公益,是企业向社会表达感激之情最直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