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不能言最可人 “艺海撷珍 华耀桑梓”——黄余呈石雕精品展启幕 2022年09月23日  

《丝绸之路》

《一枝独秀》

《瑰宝》

《群牛图》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剑佩 文/摄

  9月21日上午,由乐清市委宣传部指导,青田县石雕产业保护和发展中心、乐清市二轻工业联合社主办的“艺海撷珍 华耀桑梓”——黄余呈石雕精品展在乐清大象艺社工艺美术大师园启幕,共展出220件作品,展览时间持续到10月6日。

  本次展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黄余呈带着37年的创作成果,来到家乡乐清展示石雕的魅力。此次精品展是黄余呈第一次在家乡举办个展,也是他为喜迎二十大而举办的献礼之展。

  220种精美姿态

  回字型的展台上,《枯木逢春》《欣欣向荣》《山花烂漫》《潮》等220件作品逐一陈列,题材囊括花卉、山水、人物、动物,大、中、小型皆具,雕件、印章兼容,包罗万象,美不胜收。一件件独具匠心的工艺美术作品或是坚守传统,或是创意革新,彰显石雕艺术的精美,也展现创作者深厚技艺和高远立意。

  正如在展序中所言:千年乐清,世界青田,雁山瓯水,两地乡恩。黄余呈结缘青田石雕30余载,携200余件作品首次在故乡乐清举办个人艺术展,向家乡父老献上一场名石荟萃、珍品云集的石雕艺术盛宴。

  展览当天,吸引了乐清、青田、泰顺等地百余名工艺美术大师及工艺美术爱好者前来观展,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黄大师是位高产又高质的大师,沉得下心专注主业,展厅里呈现的作品题材丰富,门类繁多,尤其是取材上,不仅有青田石,还用寿山石、鸡血石,甚至很多作品取材全球各国的石头,是全能的艺人。”青田县石雕产业保护和发展中心副主任夏云方一边看展,一边跟友人讲解。

  从泰顺赶来参加展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成松仔细观赏着作品,他说:“黄余呈大师的作品造型大气、取色精巧、技艺精湛、表现力强,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却能从寻常中创新思路,从平凡中挖掘深意,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市民杨先生拿着手机,在展厅里转了一圈又一圈,驻足于《春韵》雕刻作品前,对着作品从整体到特写不停拍摄,“黄大师的作品精美又富有创意,把石头本身的造型和色彩巧妙结合,视觉冲击力极强。”

  在守艺中创新

  黄余呈37年的创作生涯,满刻着对石雕的热忱。

  1985年,15岁的黄余呈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虞定良,开始石雕艺术。作为“多面手”的黄余呈,在各种题材间游刃有余,作品中花卉、山水、人物、动物样样齐全,作品大气雄伟,旷达秀逸,不拘一格有传统雕刻的风范,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理念,多年来创作了上千件作品。

  青田石雕,早在2005年,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玲珑、剔透、温润,艺术表现力丰富,多以动物瓜果为题材。在乐清黄华海边生长的黄余呈,不走寻常路,把海鲜搬到了石头上。

  有一次黄余呈去买菜,在菜市场看到螃蟹、龙虾等海产品在水里活蹦乱跳,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把海产品融进我们的石雕艺术?一开始雕海产品的时候,难度很大。虽然经常吃海产品,但对螃蟹、龙虾等海产品活动时的神态没有观察,雕刻出来的海底动物显得没有生气,顾客反映不是很好。黄余呈将一大批海产品放在家里,仔细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性、活动状态,雕出来的东西渐渐有了灵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生意也越来越好。黄余呈“海鲜王”的美称也由此而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始终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从艺37年来,黄余呈在承袭青田石雕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传统,将现代的审美眼光融入传统工艺的创作中,让艺术融于生活,突破青田石雕单纯的观赏功能,实现石雕功能多样化,让石雕通过日常使用、显现而真正“活”起来。

  《海纳百川》是一块1.3米长3吨重的巨型茶台。这座大茶台不仅体量惊人,文化内涵更是深厚。色彩丰富的石材,在黄余呈精心构思布局和高浅浮雕、镂雕、留白等手法灵活运用之下,幻化成松竹梅莲牡丹等代表的花鸟文化、琴棋书画代表的文人文化、山川林木舟楫代表的山水文化、田宅牛鱼代表的田园文化、祥云瑞兽蝙蝠等代表的吉祥文化,而云纹的巧妙衔接、过渡,又让这些看似繁乱的元素融合成一体,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尽显青田石雕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表达内在意境

  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青田石雕一次又一次焕发出时代风采,黄余呈手握雕刀,用自己深邃的思想一次又一次诠释了新美学。

  “雕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让人彷徨、让人踌躇。尤其是在枝叶花草中寻找生命的乐章时,费尽心思。”37年的石雕创作路程,黄余呈深刻地体会到,在创作雕刻之前让阳光的温暖充溢胸口,抱着让阳关普照大地的思想,积极地寻找主题,每一次下刀,每一次放孔,都围绕生命的主旋律来表现,草非草花非花,艳丽的背后,蔓延的过程,都是生命努力的结果。

  石雕作品《心润》,原材料为一块大型不规则的周村龙蛋石,外硬内软,皮紫肉白。黄余呈在创作中以传统为基,以“奇”为形,释放石材的张力。石头外部表皮紫褐色部分处理成老态龙钟一般的树桩,树芯腐烂成空壳。石头内部黄白色肉质,精雕成形态各异、蓬勃而发的花朵,交叉穿插的枝枝叶叶,在老树桩的树洞内顽强生长。几只不知名的鸟、蝴蝶闻香而来,在树洞内花丛间尽情嬉闹,生机勃勃。表现出生命的积极意味。这种“出意料之外”,又在“情景之中”的创作理念,达到了出奇制胜之效。另外,龙蛋石最可贵之处是它的“心”,取名“心润”是万物之润,心田种福。这是奇石巧用,形意合一。

  在雕与不雕间,摸索出取舍之道。黄余呈从长达30多年的坚守中走了出来,创作更多符合这个时代审美的石雕题材作品,大朴不雕,意味深远,形神兼备,浑然天成。

  石雕作品《枝头绽笑》,清白色大面积留白,除了抛光一刀不动,作为画面的空间,灰色为树桩牢牢地缠抱着画面,当门的一条粗黑色以一条遒劲的枝条来支撑画面,黄色部分以镂空为重点技艺,立体地呈现黄色花朵的烂漫,白色的鸟儿与叶子藤条把花朵与遒劲的枝条连接成一个烂漫的画面,宁静的大自然里,鸟语花香的原野中,无处不体现沐浴春光的惬意,在山巅露出了春的生机。“春在枝头笑”的意境让人心生愉悦。

  37年的坚守,黄余呈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在艺术道路上探索前行,向艺术的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