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化美丽街景 维护市容市貌 文明店长 一直在岗 2022年09月19日  

规范经营。

店主亮出“门前三包”责任制。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董露露 文/摄 

  一座城市的文明,由每一位市民的文明举动汇聚而成。文明乐清,离不开你我的共同努力,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临街商户积极落实“门前三包”,主动维护市容市貌,进一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营造“全民参与 共建文明”的社会氛围。

  乐清画廊:“包”出城市高颜值

  一边是别具文化底蕴的米色墙面,一边是绿树成荫的云浦公园;一边是居民聚集生活的美丽家园,一边是生意繁忙的商业街。在云浦南路一侧,几十家沿街店面,看不到占道经营,也没有污水横流,有的是绿树掩映下整洁的街道和齐全又便利的公共设施。

  位于云浦南路63号的“乐清画廊”,店里文艺书香气息浓厚,店门口打扫得整洁干净;走进店里,一尘不染,如沐清风。经营该店的是76岁的陈多汉大伯,他告诉记者,开店十多年来,他从来没有在店门口堆放过杂物。

  每天6时许,陈多汉来到店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电瓶车停在规定的位置,然后拿着扫把清扫店门口的垃圾。“夜里,有些来公园散步的市民偶尔会把口罩、纸巾、饮料瓶扔在地上,我早上看到都会把它们清扫干净。”陈多汉说,除了用扫把扫,他还会用拖把把门口的台阶、盲道、电瓶车专用停车位多拖几遍。除了开店前清扫,关店的时候,他也会将店门外的人行道好好打理一遍。

  到了秋天,秋风拂面,凉爽的天气让人心情舒适,但很多树叶也会随之落下,给清洁工人造成了不小的困扰。陈多汉一有空就会拿着扫帚和簸箕清扫路面,还会把落叶收集好,等清洁工人过来时一并收取处理。

  陈多汉告诉记者,近年来云浦南路商业街的广告牌被统一装饰,外墙花岗岩也被刷成了米色,夜幕降临时两侧灯火璀璨,这里俨然成为了文明示范街,所以他们就更讲究店门前卫生美观啦。陈多汉隔壁的商户刘先生也是十多年来坚持守牢“门前三包”责任制,将店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的卫生习惯受到了许多街坊邻居的广泛赞许。

  乐斌中餐厅:“包”出店里好生意

  傍晚时分,在市区呈祥路48号的乐斌中餐厅门口,店员刘玉娟正在拖地。“早上、晚上都要清洗,尤其是前段时间道路施工,工程车经过后都会留下很多沙子,一天就要清洗很多次。”刘玉娟告诉记者,有时顾客会不小心把牙签、餐巾纸随手扔在店门口,店员们看到就会进店拿扫把将垃圾清扫干净。

  作为跻身在众多服装店中的一家餐饮店,乐斌中餐厅门口没有堆放杂物,地面也不油腻。“我们给扫把等清洁工具在楼上安了一个家,时刻保持店门口环境卫生,不仅顾客进店用餐心情好,还减少了和周边店的矛盾,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刘玉娟说。

  在刘玉娟的记忆里,过去呈祥路上,不少店铺或多或少存在占道经营、车辆随意停放的问题,甚至连路上都散落着塑料袋和衣服的标签,严重破坏了市容环境。如今,这些不文明现象都在悄然改变。周边各式各样的店铺不仅装修精致,店里店外都整洁靓丽,视觉上就能让人愉悦。

  对于这样的变化,刘玉娟很欣喜地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客人看到环境好,更愿意进来就餐,营业额上去了,谁还会觉得‘门前三包’是一种负担呢?我们身上多了一份维护市容环境的使命感,这份使命让我们感觉到,作为乐清的一分子,我们很幸福。”

  21号水果店:“包”出满满责任感

  9月15日傍晚,在市区丹霞路21号水果批发店门口,店主金先生正在清扫落叶,他说,关店前总要清扫下店外店内才舒服。在金先生看来,“门前三包”主要靠自己,自家的地方一定要清扫干净,将店铺内外收拾清爽,自己心情好,顾客来买东西也放心。所以除了早晚清扫,只要是看到五间店面门口有一点垃圾,他就闲不住,一定要清扫干净。秋天落叶很多,他更是忙个不停,他觉得这事挺有意义。    

  金先生经营水果店20多年,店门外从不放扫把拖把,也不占道经营,他认为店门外就是自己的门面。如今整条街的商家思想意识也都和他一样,让他非常开心。这样的景象,得益于乐清持续开展的“门前三包”整治行动。金先生告诉记者,以前一些商户存在占道经营的问题,随意把水果摆放在店门口,一些泡沫箱也是乱丢在人行道上,再加上电瓶车停得横七竖八,街边环境非常杂乱。但这几年,随着志愿者多次上门开展“门前三包”文明劝导,这样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请将乱拉的广告横幅收回去。”“您卖东西不能把物品搬到外面来。”“这里犄角旮旯处有一点积水,我们一起处理干净吧。”金先生说,每每听到志愿者不厌其烦地劝说以及帮助店家整理门前杂物,他深受触动,也加入其中,走上街头,会对马路上的“牛皮癣”小广告进行清理,会规范摆放乱停乱放的非机动车,只为让街道更加美观。

  “‘门前三包’治理让商家感到肩上有了责任,这种良性循环,更让大家愿意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以此推动商家为文明城市创建作出更多贡献。”金先生说。

  其实,在乐清,像陈多汉、金先生这样积极遵守规定的店家还有很多,大家已经形成默契、达成共识,通过个人文明习惯养成推动城市文明,营造“共建文明城市 共享文明成果”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