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页书籍开启阅读之路 书写诗意人生 2022年09月02日  

林宏安与诗友交流。受访者供图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智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手捏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再对其对仗手法进行解析。近日,柳川诗社顾问、原乐清市民间文物收藏协会会长林宏安再次来到柳市文化中心四楼的文化驿站,带领柳川诗社众诗友及诗词爱好者细细品读诗歌,畅谈诗词学习与创作心得。

  1950年出生的林宏安是柳市后街人,几十年来,他喜欢阅读,坚持与诗为友、以“币”会友,乐在其中。

  爱阅读结缘诗

  作为自小生活在农村、物质及精神匮乏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年少时的林宏安本应和诗歌无缘,开始读诗、作诗纯属偶然。

  1969年,已进入村集体工厂工作的他,无意间得到一本《古代汉语》,里面选编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作品。“当时我在厂里担任会计,工作中需要写各种文书、材料。”林宏安说,这本缺页的书籍,他爱不释手,反复诵读、回味。

  林宏安回忆,1970年,厂里来了著名作家洪禹平,在与其交流中,对诗歌热爱的种子渐渐在林宏安心中萌芽。与此同时,他还接触到了《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

  慢慢地,林宏安不再满足于读,开始尝试着写诗。诗以言志、诗以抒情、诗以记事,他学着将所见所闻、自我意识“投射”到诗歌中。“其实学会作诗较容易,但想要将诗作好却很难。”他解释道,每一首诗的诞生都离不开反复炼字炼句,不仅要讲究立意和格局,还要谈平仄合律、音韵和谐和对仗工整。“曾经我因对不出工整的对仗,而一夜未眠。”这段经历林宏安至今仍记忆犹新。

  共享诗意生活

  后来,林宏安离开工厂,成为一名从事会计工作的干部。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并未将诗歌搁置一旁,经常阅读与诗歌相关的书籍,伴随着岁月的积淀和不断积累的人生阅历,他选择与诗歌在人生路上“相扶相知”,享受每一次写诗的过程。

  1984年,浙江省最早的民间文艺社团组织之一的柳川诗社成立,林宏安成了第一批社员之一。开展大型采风活动,与诗友相互唱和、联句赋诗、分韵写诗……他借助柳川诗社平台,与诗词爱好者们一起深入体会、品读诗味。

  读诗、写诗,亦教诗。为进一步播撒诗词文化的“种子”,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柳川诗社理事陈立光统筹组织柳川诗社定期开展沙龙活动。林宏安与其他诗社成员为诗词爱好者们做诗词鉴赏与创作指导。“诗歌的讲究可不少,我只能争取把写诗、创作的经验更好地分享给大家。”林宏安说道,他的授课内容包含作者介绍、每首诗的创作背景及艺术价值讲解等。在他看来,品读欣赏更能有效地为诗歌爱好者普及诗歌知识,提高其创作水平。

  也是自那时起,林宏安活跃于柳市文化中心、柳市老年大学、乐清图书馆及桃园书屋等文化活动场所,教授古诗词知识,并赠送学员《诗词格律学》《诗韵合璧》《笠翁对韵》等古诗词工具书100余套。“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启蒙喜欢诗词的学员,让他们真正学会写诗、爱上写诗。”

  作品集结成册

  林宏安还是一名古钱币爱好者。“中国钱币厚重精美、博大精深。”林宏安说,古钱币上的钱文与中国文字的发展息息相关,那多姿多彩的书法和横跨千年的历史风云让他为之折服。

  退休之后,林宏安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古钱币知识主题分享会及文字创作之中,在多场“泉海求舟”钱币分享会中,他讲解古钱币的由来、中国钱币简史及钱币的分类,带领“泉友”(古钱币收藏者)了解钱币的前世今生,感受古钱币的铸造、书法以及蕴意之美。

  前后10余年时间,林宏安将自己对古钱币的了解整理成册,分享给“泉友”。与此同时,他把自己多年的经历、见闻、感悟都写在了诗中、随笔中。“流云衬丽天,枫叶落身边。行雁翻新历,高山绕紫烟。安安恬退拙,乐乐寡营怜。不敢疏狂语,知心着意妍。”这是他写的《秋怀》,文字细腻,颇有韵味。

  去年,林宏安将其多年来的诗歌作品集结成《榉水吟风》诗集,并将其随笔收录于《东庄杂谭》一书。如今,作为柳市电器行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奉献者,他正“加急”创作《柳市电器札记》。“我现在已完成了近10万字创作。”林宏安说,他将继续执笔书写快意人生。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阅读榜样,请通过联系电话61882870或乐清市融媒体中心新闻热线61116222告诉我们,我们将择优予以报道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