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台里飘出郑绪岚轻缓、明亮、纯净而深情的《牧羊曲》(王立平词曲):“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十年前的一幕幕,如画卷在我脑海里徐徐展现。
《少林寺》上映的时候,我才刚上小学。学校包场看电影,要走路到乡公社的大会堂。其实乡公社就在我的邻村,现在开车,一脚油门5分钟就到。但那时候没有宽阔的马路,记忆中走了很久很久的乡间小路才到达遥远的公社大会堂。
现在对当时观看《少林寺》之后的印象已经模糊。但影像对少年的我却从此有了无穷的吸引力。小时候村里没有几户人家有黑白电视机,当时正播放电视连续剧《大侠霍元甲》。这是大陆引进的第一部香港武侠电视连续剧,1981年香港亚视ATV出品、首播,徐小明导演,黄元申、梁小龙主演霍元甲和第五弟子陈真,1983年由广东电视台引进,改名《霍元甲》。
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就争先恐后地搬起家里的小板凳去邻居家的大院子占座,生怕去迟了,前排的位置被人占去。看电视的人可多了,黑压压的一片,占满了邻居家五间大院。
当号称“80年代最火的爱国强音”、电视剧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响起:“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哇,少年的心竟汹涌澎湃。仿佛那只睡醒的雄狮就是我,我就是那只睡醒的雄狮。后来读节选入语文课本的梁任公的《少年中国说》(作于1900年),才有同感受。
《大侠霍元甲》续集《陈真》《霍东阁》虽没有《霍元甲》播放时那样的万人空巷的盛况,但热度并不减。《陈真》主题曲《大号是中华》,那时候还没体会到歌词的深沉含义,首句“孩子/这是你的家”,成了我们小伙伴们日常的玩笑语。
差不多前后,1983版的《射雕英雄传》《再向虎山行》以及1985版的《萍踪侠影录》等一众武侠港剧和《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八仙过海》《京华烟云》等相继问世、引进,掀起大陆港台片狂潮。
那时候大街小巷响彻的就是这些港台片的主题曲或插曲。由罗文、甄妮演唱的《射雕英雄传之铁血丹心》的主题曲《铁血丹心》,还有《射雕英雄传之东邪西毒》的主题曲《一生有意义》,以及《射雕英雄传之华山论剑》的主题曲《世间始终你好》,电视剧同名曲《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让少年对江湖和世间那千回百转的爱恨情仇也有些许朦胧的体会。
那时候还不太听得懂粤语。曾经闹过一个笑话。那时候的撩妹神曲、《再向虎山行》插曲《留步!喂!留步!》,首句“留步喂留步”,我们都听成“老包喂老包”。
与此同时,大陆也开始筹拍、播放自己的电视连续剧。1983版《水浒传》,1986版(1983年《西游记》,1987版《红楼梦》及延伸到九十年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所谓的四大名著,还有《海灯法师》《济公》《乌龙山剿匪记》《便衣警察》及《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等辉煌、大气、深厚、缠绵悱恻、样式丰富、风格多元的作品,贯穿我的整个小学、中学时代。
而伴随这些经典作品的影视金曲,如《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和十几支系列插曲,《红楼梦曲》《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和插曲《这一拜》,《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渴望》的片头曲《好人一生平安》和片尾曲《渴望》等,成了我青春时代最美好的乐音记忆。
电视连续剧之外,还有电影。记忆中学校包场看过的和自己后来买票看的武打片有《白发魔女传》《木棉袈裟》《侠女十三妹》《神鞭》《南北少林》《海市蜃楼》《黄河大侠》等。
我们镇的电影院始建于1985年。我上中学之后,已经会骑自行车。我骑着父亲给我的28寸凤凰自行车招摇过市,虽然刚开始是把脚伸进三角档,用很别扭的方式骑行。我在周末的时候除了逛新华书店、到同学家串门,就是到电影院看电影。上了大学之后,我没想到误打误撞的大学竟然有一所自己的电影院。我延续了中小学时候的观影爱好,饱览了中外诸多经典影片。
40年过去了,我现在依然保持平均一周看两部电影的习惯,或者在电脑里看,或者上电影院看。我感谢影像对我的滋养,今年是香港电影金像奖创立40周年,敬以此文留念激情飞扬的80年代和港片的辉煌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