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人了”并非开玩笑 高温天谨防“热射病” 2022年07月20日  
  中 暑

  先兆中暑

  轻症中暑

  分类       临床表现       体温    严重程度     治疗措施

  ★

  正常或略升高

  (<38℃)

  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目眩、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

  轻度升高

  ★★

  面色潮红、苍白、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偏低、心率加快

  立即撤离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清凉含盐饮料,即可恢复。

  如有循环衰竭倾向,可用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

  体温升高者要物理降温。

  肌痉挛、肌肉疼痛

  一般正常

  ★★公式

  热痉挛

  轻度升高

  ★★公式

  重症

  中暑

  热衰竭

  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口服清凉含盐饮料。静脉补生理盐水、葡萄糖、氯化钾。一般治疗后数小时内可恢复。

  头晕目眩、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心律失常、晕厥、休克

  ★★公式

  40-42℃或以上

  高热无汗、昏迷、抽搐、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等

  热射病

  ★★

  需紧急抢救,降温速度决定预后。包括体处、体内降温,药物降温等。病死率20%以上。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露露

  通讯员 林晓秋

  最近一段时间,副高强势控场,7月以来乐清市已发布9次高温橙色预警。正式入伏后,酷热蒸烤模式持续在线,未来一周天气以晴热高温为主,多午后局部雷阵雨。夏日炎炎,持续高温,人们常说“热死人了”,有时这并非是一句玩笑话。今年全国各地,已有多人确诊“热射病”,有的患者因此昏迷乃至死亡。

  昨日,记者从市人民医院了解到,7月以来,该院ICU已经接诊5例热射病患者,所幸送医及时,抢救得当,均未发生死亡病例。那么热射病是什么?要如何预防?来听听医生的专业解答。

  老伯体温高达41℃

  7月初,一名60多岁的老伯正午在滩涂赶海,由于四下空旷没有遮阴的地方,老伯被晒晕在滩涂上。过路的人经过时,发现他正躺在滩涂中,呼叫他没反应,神志不清,于是赶紧帮忙送医。“当时,这名患者送来时体温高达41℃,血压只有70多,已经出现热衰竭的症状,非常危险。”市人民医院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朴介绍,当时患者体内所有的脏器就像在水里“煮”过一样,医护人员立即对其进行紧急输液(低浓度冰盐水)、降温等处理,后续又转入ICU继续救治。前不久,该名患者治愈出院。

  这名老伯因抢救及时,所幸未发生意外,但热射病的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就极其凶险。7月11日晚,杭州60岁的李大伯因家中空调坏了,身体出现发热,第二日凌晨5时,家属呼唤李大伯时,他已不能应答,家属急忙拨打120将他送至浙江医院三墩院区急诊。被送到医院时,李大伯人体核心温度达到42℃,并且由此引发了肝、肾、心脏、脑、凝血功能等多脏器官功能损伤。李大伯当时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指标超标了几十倍,心肌损害严重。虽然经过全力抢救,但最终没能挽回李大伯的生命。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

  “中暑”我们听得多了,夏天很常见。中暑,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

  中暑的人往往会有诸如头晕、目眩、乏力、出汗、恶心、胸口不适甚至晕厥等表现。“但中暑不仅仅是上述表现,因为中暑有轻有重,轻微的中暑休息一下就好了,严重的中暑很棘手,即便送ICU抢救也可能回天乏术。”陈朴介绍,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中暑可以分为三个级别: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而热射病就是最严重的中暑。

  医生介绍,在高温环境下,最开始时人体只是出现轻度脱水的情况,你会感受到强烈的口渴,尿液也减少、变黄。此时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身体脱水使得血液变得黏稠,心脏必须更加努力地泵血,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压力。渐渐地,可能会出现热痉挛。当人身体的核心体温快到40℃的范围时,人就很有可能发生热痉挛。人体大量出汗,身体里面失去了大量的盐分和水,就可能发生肌肉痉挛,人体会感觉肌肉突然收缩,并且变得僵硬,发作时伴有剧烈疼痛,持续时间很短,几秒到数十秒不等。再严重点,就是轻中度甚至重度中暑。由于大量出汗、血容量减少,导致血压降低、体温升高(但依旧在40℃以下),人可能出现昏厥、头痛、呕吐、 腹痛、腹泻等。而如果继续脱水,体温会上升到40℃以上,就会对大脑和其他主要器官造成损害,并且可能导致丧失意识,这就是可怕的热射病。这时如果不快速降低体温,热射病会使脑部或其他生命器官功能异常,形成永久性损伤,甚至导致死亡。

  在家也可能“闷”出病

  若发生 轻度的中暑,市民可自行处理,尽快脱离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地方休息(空调房当然可以),喝水补充电解质(含盐饮料,可以是加了盐的开水或者市场上卖的一些运动饮料),便能很快缓解过来。“如果是重症中暑(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那么处理就要更积极一些,尤其是热射病。”陈朴提醒,一旦发生重度中暑或热射病,市民在送医的过程中,可先行进行一些紧急降温处理,把人移至阴凉处,松开其衣服,尽快为其身体降温,比如喷洒凉水或搭上湿毛巾,并借助风扇降温,喝一些冰凉的饮料或水。如有条件,可用酒精擦拭全身,用冰块夹在患者腋窝、关节、大动脉处帮助降温。

  既然热射病如此凶险,那么要如何预防呢?“环卫工人、建筑工人、交警、外卖员等长时间在户外工作者是高风险人群,一定要注意。”陈医生提醒,高温作业者要少量多次饮用含有盐分的清凉饮料,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比如环境温度超过多少就停工、工作多长时间就要强制休息等。某些特殊高温作业场所,应配有隔热、阻燃和透气性能良好的工作服,可自备小风扇,随时吹风散热。

  此外,典型热射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免疫功能受损者,尤其是一些老人家不开空调,虽然他们可能“足不出户”,但长期身处闷热、不通风的环境中,也会“闷”出热射病。因此,家人一定要提醒老年人,注意避暑,多喝温水,打开空调;小孩子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够完善,对外界环境及温度等变化更加敏感,更容易发生中暑或类似疾病,孩子在高温天气尽量别待在暴晒的地方,要待在凉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