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天人合一”之天人同道 2022年07月08日  
  ■马连飞

  天人合一,也称天人合德,是建立在天人同道、天人同构与天人同化基础上的一种精神境界及行为状态。中国哲学主张,天代表道、真理和法则,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学者季羡林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这种思想的渊源,普遍地见之于诸子百家学说,道家儒家阴阳家之外,《黄帝内经》这本书阐发得最为明白详尽,在此不赘。下面试从周易角度谈谈粗浅的看法。

  《周易-系辞》里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有多种解释,《易纬》:“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周易参同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应该说,易指日月比较恰当,用日月运行来代表天地之道,因为“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其余蜥蜴、占卜者呀难以令人信服。东汉郑玄曰:“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什么是天地之道呢?”《系辞》认为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可见天地之道,其实就是阴阳之道。而阴阳显然还不足以称为大道本源。“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这段话非常重要,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北宋周敦颐,就是根据它并结合太极图而写下简短而不朽的著作《太极图说》的,前面加了一句“无极而太极”,看起来更接近于道家了,因此被后世广为诟病,不是纯儒。

  理其实就是道、原理和法则,因此道理并称。南宋朱熹在《周易本义》书首就附有太极四象八卦演化图,今天的中国哲学界称之为宇宙生成论。其实这个理和太极,还是哲学上的本体论,世界的本源就是道就是理就是太极。学者张岱年在《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一书中指出,《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太极即是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以太极为天地的根源,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观点。他还指出,太极是高于道的本体,易有太极,而道指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

  那么,天人之道为什么是相同的呢?《周易-说卦》认为是“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易经天地人并称三才,其道是一致的,阴阳、刚柔、仁义都是为了叙述分明起见,同实而异名。

  这个道,其大无外。“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系辞》上罗天文,下包地理,而能通晓昼夜交替的原因,推究远古直至今日,因此了知人世出生入死的规律。

  这个道,其小无内。“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系辞》通过充满天地之间的微小物质“精气”的本质与“游魂”的变化,能够了解到鬼神是怎么一回事,与天地是相似的甚至相同的道理,因此不会违背。这是极其了不起的。古人说过,鬼神者,阴阳二气之良能者也。这讲的也是相似的道理,阴阳两种气的固有的变化功能。武大唐明邦对这句话作了解释:“魂为阳,魄为阴,气聚则魂依于魄,气散则魂游离于魄。鬼者归也,神者伸也。”这是极其精辟的注解。朱熹对这段评论:“此章言易道之大,圣人用之如此。”这是见道后的至诚态度。而中华书局学者周振甫则认为,“一片虚夸之词”。现代学者反而如此,并不奇怪。近现代以来,受到西学的冲击,什么老祖宗的经典都视为玄虚迷信了,弃之犹如敝屣。

  其实,现代的物理化学知识,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极其轻松的理解与相信这些两千年前的话语。

  物理学家卡普拉在《物理学之道》说:“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它们说明了原子和亚原子的实在超越了经典的逻辑,我们无法用日常的语言来描述它,而东方神秘主义并不顾忌对逻辑概念的超越,这就是为什么对于构成近代物理学的哲学背景来说,东方哲学关于实在的模型,要比西方哲学的模型更为适当的主要原因。”这里并不主张东方哲学高明于西方哲学,只是用以说明:易经及天人同道,能够得到现代科学的支持。

  其实,根据《周易参同契》及道教内丹学说,这里的精气指的是四象中的老阴与少阴,风水学上白虎与玄武,五行中的金与水,游魂指的是四象中的老阳与少阳,风水学上的青龙与朱雀,五行中的木与火。这种东方神秘主义学说,实际是易道的根本所在。宋明理学尤其是朱熹已经完全接受并体现在其相关著述之中。

  最后,《易-文言》有这么一段话:“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何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这是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阐述,也是天人同道的佐证。如果仍然认为是一派胡言,就是一棍子打死,离欺师灭祖不远了。周易的宗旨就是神道设教,《礼记-经解》说,洁净精微,易之教也。易经的天人所同之道,正如《系辞》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圣人之道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