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镜宙与蔡元培的交往 2022年07月08日  
  ■卓永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美学家,被誉为“北大之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又是朱镜宙岳丈章太炎与汤国黎结婚时的证婚人。朱镜宙与蔡元培交往时间跨度较长,大约有20余年。现从有限的手札等史料中进行简单探寻,大致还原出朱、蔡在民国时期的交往历程。

  调查成果,刊发校刊

  蔡元培年纪比朱镜宙大20余岁,二人的交往始于20世纪20年代之前。1920年5月6日,朱镜宙在致蔡元培的手札中写道:“自京师一别,数载于兹,每念贤者,无任神驰。”朱镜宙于1919年5月遍历英属马来半岛各埠,调查华侨教育等情况,共记录90所学校的校名、现在状况、历年学生数、历年经费数、毕业生数及校址等内容编制成表,寄赠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是年5月14日,蔡元培在回复朱镜宙的手札中称:“承示《英属南洋华侨教育调查表》详明得未曾有,不惟遵命,以原表存北大图书馆,籍供众览,并抄出载诸《北大日刊》,以广传布。”《英属南洋华侨教育调查表》刊发《北京大学日刊》时题为《英属马来半岛华侨学校一览表》,在1920年第611期、612期、613期上进行连载。

  朱镜宙后来《梦痕记》中回忆道:“我于华侨教育,非常注意,到报馆不久,曾向各校作普遍深入的调查,制成统计表,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孑民)先生。嗣接蔡先生复函,谓已编入校刊,藉供众览,想我必能赞成云云。”

  寄赠书籍,索求题词

  1922年1月17日,蔡元培回函朱镜宙,称已收到寄赠的《太平洋会议面面观》20册,除一册自留外,已分赠北京大学各阅览所及北京民国大学,以广传布。

  按照蔡元培的要求,北大校长办公室将朱镜宙捐赠的《太平洋会议之面面观》二册赠送北大第二平民学校。《北京大学日刊》1922年第931期刊登有捐赠启事一则。

  蔡元培对朱镜宙不久前寄赠的《南洋群岛——英属之部》二册的去向也做了说明,除一册于到法国时转给蔡氏的儿子蔡无忌外,另一册则给自己收藏。由于当时蔡元培尚在医院,未能往家中捡出原书,一时无法为其著作题词。考虑再版在即,时间又紧张,蔡元培要求朱氏不要再等候。

  关注时局,赞成观点

  朱镜宙与蔡元培交流书籍外,也有探讨政治与教育之事。蔡元培认为在教育界深受政治不良的影响之下,仍然相信教育终能救国救世。他认为教育的特殊功用就是立人,人立则国强。唯在“恶政府”之下效率减少,进行得较为缓慢。

  朱镜宙在1920年7月致蔡元培的手札中提到两点:一是主张向恶政府奋斗,认为纯系一国国民之责任,非欲藉政府为生活之谓;二是同时不可忘“向民间去”。“恶政府”是指由徐世昌任总统的政府。蔡氏阅读之后深有感受,他在复函中明确表示均绝对赞成。

  章太炎是“联省自治”运动的积极倡导者,面对军阀混战的民国政局,他希望通过“联省自治”建立联省政府来消除民国战乱,实现国家的统一。朱镜宙作为活跃的知识分子也受到章氏思想的影响,当时曾参与讨论,众多报刊也纷纷发表文章,从各个角度探讨“联省自治”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朱镜宙在手札中提到的“省自治”一条,蔡元培表示不可不作为共同之目标,体现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思考。

  致函求序,题签著作

  《南洋群岛——英属之部》出版后,不久即销售一空。而在这十年间,朱镜宙数参军旅之事。到上海银行工作后,才有空暇增删此书内容。1931年,朱镜宙请章太炎与黄郛作序,又将最新修订的《英属马来半岛》三册书稿寄赠蔡元培,恳请他予以作序。蔡元培翻阅之后回函评价道:“纲举目张,发人深省,真有用之书。”

  由于蔡元培事务纷繁,实在没有空闲握管,且称朱镜宙所作的自序已极详细丰富,无可补充,只好藏拙,希望能给予谅解。他便挥笔擅书“朱镜宙著英属马来半岛蔡元培题”,钤“孑民”朱文印,算是对来札求序的交代。

  检阅蔡元培日记,遗憾的是缺少与朱镜宙交往的有关记录。世事烟云,唯有这些遗墨应证了二人曾经的相识与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