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诗词及古人消暑 2022年07月08日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常权

  从古至今,阳历7月都是炎热的时光。天文历法把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称为小暑。历书中说:“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就是炎热的意思。当然小暑是相对于大暑而言,节气歌谣也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大暑的日子,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7月7日小暑天

  古人对节候精准的把握,以致有很多斩钉截铁的俗谚出现,比如“夏至三庚数头伏”,比如“7月7日小暑天”,当然有些俗谚不那么绝对,但是小暑节气在7月7日到来的确比较普遍,但偶尔也会提前或延后一天。2017年至2022年的六年时间里,有四年的小暑节气出现在7月7日,但2020年的小暑节气出现在7月6日。

  对现代人来说,不从事农业生产,没必要把节气的日子搞得如此精准,但对于天文历法爱好者而言,知道节气到来的日子区间,可以避免很多想当然的自以为是。记者高中时学地理,看到课本里写每年6月22日是夏至日,12月22日是冬至日,不求甚解以为是铁律,忽略了日子区间,后来在工作生活中就闹了笑话。

  其实在节气时令的关注中,类似的误解比比皆是。就像大家一直认为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大暑才是到达一年中炎热的顶点。但据资料分析,小暑的日子不比大暑清凉。据《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古、安徽的大部分地区7月的最高气温多数出现在大暑外,中国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小暑期间。这些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绝大多数地区7月的平均气温比8月要高,7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7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不管哪个节气更热,民间的讲法最形象,谚语有称“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夏至之后的几十天,就被先民形象地称为“暑”。暑字,从日者声。日者,此时大地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日者,都是为太阳照耀的人。暑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日、土、日三个字的组合会意,即土地上下都有日光的炎热照耀。对这几十天的时空,古人又将其分为小暑、大暑、处暑几个节气。每个节气的物候表现并不一样。

  小暑的热,依记者看是湿气大的原因。暑是湿,这是清朝段玉裁的解释:“暑热,暑主湿,热主燥。”段玉裁的解释来自东汉刘熙《释名》对“暑”字形象化的解读:“暑,煮也,热如煮物也;热,爇也,如火所烧爇也。”爇的意思就是烧、烤。

  在暑湿很大的日子,哪怕是阳光火辣的日子,大家也不会晾晒东西。有经验的主妇,从来不会在7月初的晴天里晾晒衣物被服,要不一天太阳照晒下来,只会更加潮湿。要晾晒,得等到农历六月六的“天贶节”,传说唐僧玄奘西天取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那一天,皇宫内为皇帝晒龙袍,民间的读书人要晒书,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

  三伏天里赤日炎炎似火烧。天地间如蒸笼,如大煮锅。这一感受在《易经》的时空概念里,天地间的阴阳象数消长,在此时空的体现是,阴阳排列是上火下风,风助火势,即是最为形象的鼎锅。阴阳符号也体现了锅盖、鼎锅、支撑的灶架、柴火。中国的先哲很可能因此把此一时空命名为火风鼎卦。

  国内夏天炎热的城市,都被称为火炉,南京、武汉、重庆是比较有名的中国三大火炉,另外济南、长沙、杭州、福州等地也都有火炉之称,即是说它们在此时空的鼎炉中经受蒸、晒、烧烤。先哲对鼎卦的理解是,“革物者莫若鼎”。鼎象征着新生,象征着权力,代表了权威富贵,象征着创造。跟鼎有关的成语有: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问鼎中原、鼎力相助等。

  在古诗词中消夏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山的海拔越高,则温度越低。赣北庐山的海拔为1165米,比山麓海拔32米的九江市的29.4摄氏度凉了6.9摄氏度之多。在庐山,7月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为25.9摄氏度,而山麓的九江市为33.5摄氏度。所以,庐山成为自古以来的避暑胜地,李白、白居易、周敦颐、欧阳修、苏轼、陆游、朱熹、唐寅、王守仁、李时珍等名人都曾经到过庐山避暑。

  李白作诗《夏日山中》,描写自己在山上避暑的快乐:“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中的“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写出了夏至老百姓在地里耕作,以及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时,只有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无比惬意的情景,写出了夏至的闷热以及自己一人抛却烦恼、忘却忧愁的情感。

  白居易《首夏》:“林静蚊未生,池静蛙未鸣。景长天气好,竟日和且清。春禽馀哢在,夏木新阴成。兀尔水边坐,翛然桥上行。自问一何适,身闲官不轻。料钱随月用,生计逐日营。食饱惭伯夷,酒足愧渊明。寿倍颜氏子,富百黔娄生。有一即为乐,况吾四者并。所以私自慰,虽老有心情。”表现出的这份惬意、逍遥,自然而然,为农家之极乐矣。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作者沉醉在风吹麦浪、清幽绿草的暖风里,看石桥茅屋环绕,听弯弯溪水细流,实在惬意得很。

  宋洪咨夔的《夏至过东市》:“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农家秧都插完了,雨也晴了,放牛的牧童骑着牛回家了。

  范成大《夏至》:“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他以乡村最为常见的现象,突出夏至景象,写出了老翁伴着孙辈玩耍的天真情趣和闲适生活。由于夏至和端午相去不远,所以范成大的夏至日,还用粽丝系臂,祈求健康。

  元人白朴的《天净沙·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纱厨藤簟”“罗扇轻缣”,既衬托女子居室的环境清幽,更衬托出“玉人”的窈窕形象。

  杨万里则十分逗趣,他的《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说,来到连天观,一直在挥扇,当他停下来时,忙告诉大家,不是天气凉快了,而是手酸了,所以停下来歇会。

  宋史浩《卜算子》:“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天炎暑热,诗人挥扇解烦闷,却又在末尾告诉人们“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这不就是“心静自然凉”的意思吗?

  消夏的食俗

  古人对于夏季的养生很有讲究,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夏至以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要。宋人张耒《夏至》诗中:“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由写夏至这一节气入手,道出了养生要洞悉时机变化、待机而动、顺势而为的深刻道理。

  史浩的《永遇乐·夏至》,从天水一色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两鬓青丝,皆伊染就,今已星星地”,揭示出人的养生也要顺应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哲理。

  防暑饮食注重冷食、凉食、瓜果。文献记载,周朝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施,如《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冬季贮冰,夏季食用,夏至节之后,皇家要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于是古代夏至的迎夏仪式,除了准备各种时令小吃,宫廷里还有一个“福利”,即“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百姓虽不能得冰,也有在这天喝冰饮的习俗。

  自唐朝开始,出现了民间经营冰雪买卖的记录。如唐佚名的《迷楼记》中记载,隋炀帝时,宫人为邀宠,“各市冰为盘”,以致“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明朝“立夏日启冰……编氓(百姓)得卖买……卖冰者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清代“土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冰’。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清顾禄《清嘉录·凉冰》)。

  唐代夏至节,时兴吃粽子、烤鹅。白居易有诗“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看得人垂涎欲滴,足以让人食欲大动。唐代士人还有夏至后喝冰镇酒醪的习惯。唐人李德裕就有“荷静蓬池鲙,冰寒郢水醪”(《述梦诗四十韵》)的诗句。

  南宋楼锷的《摊破浣溪沙》,则写出了在“夏半阳乌景最长,小池不断藕花香。电影雷声催急雨,十分凉”的日子里,“芡剥明珠随意嚼,瓜分琼玉趁时尝。双桧堂深新酿好,且传觞”的惬意。金赵秉文的《夏至》,也写出了诗人于“玉堂睡起苦思茶,别院铜轮碾露芽”之时,闲适地看着“红日转阶帘影薄,一双蝴蝶上葵花”的嬉戏趣味。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习俗,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据相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的次年,当时六月酷热,疫疾流行。秦德公便按照“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逐渐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2010年年底,考古人员在一座战国秦墓的青铜鼎里发现了半鼎“狗肉汤”和疑似酒的液体,进一步印证了相关文献的记载。“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

  当然,在消夏避伏的夏至日里,还有许多相关的民俗事项,如女性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前集》卷一记载:“北朝妇人……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古人的用冰技术

  在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代,人们都去哪里避暑?

  古人,尤其是普通人,迁徙非常不易。盛夏时节,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而是用冰块给自己的房间降温。

  为周天子掌管冰事的人员叫凌人。周朝的凌人编制为94人,包括2个负责人,叫“下士”;2个行政秘书,叫“府”;2个文书,叫“史”;8个领班的班长,叫“胥”;每班10个劳动力,共80人,叫“徒”。冬季藏冰时,人手不够用,还要动用管理山林的大批人力。从这个庞大编制的机构,可见周王室的藏冰规模之大。

  但是,在当时生产力还极度落后的社会,除了王室,不是所有人都有财力物力去凿河取冰的。因此,周王室将冰块当成非常贵重之物,赏赐给身边人,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食肉之禄,冰皆与焉”。

  尽管后人取冰越来越容易,但是这种“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朝人刘侗、于奕正撰《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立夏,明廷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是这样,把赐冰当成一种官员福利。朝廷给予官员“冰票”,官员再凭票去指定部门领取冰块。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就曾记载:“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曹操在修铜雀台的情况下,就另外造冰井三座,专门用于储存冰块。据说这个冰井台就像一个大冷库,夏天时可以有凉气从井里冒出,而冬天有暖热的气奔出,就像空调一样,可以调节室内温度。唐朝杨贵妃还用大量的冰块环绕大厅,这种避暑效果很好,但费用很高,只有官家可以享用。

  明清两代,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冰窖造型基本相同,采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长约11米,宽约6米,容积为330多立方米。因此,这就需要采冰者在每年三九从河中起冰后,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冰窖地面一般铺设了木头,并排半埋在地面之下,使冰块不至于接触到地面。

  人们在冰块上会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树叶,使其保持低温,防止融化。官窖有专职官吏负责采集天然冰块,贮存于冰窖中,炎夏期间取出,以供皇家和贵族使用。大家看《甄嬛传》中甄嬛怀孕被罚跪的那一集里,贵妃娘娘的旁边就放着冰块,不然贵妃娘娘也没有心情在酷热中看着甄嬛罚跪。

  到了清代,宫廷已经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加工消暑美食与降室温,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或“洋桶”。目前,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对清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冰箱,就是中国古代藏冰器具发展的巅峰之作。

  清代的冰块已相当普及了,不再是皇家的专利。清代诗人王士祯有“铜碗声声唤卖冰”一诗,当时北京的卖冰者是以铜盏相碰作响,招揽顾客。那时人们流行口含冰核,吃刨冰,于是,冰镇食品成为民间消暑纳凉的必备。

  避暑妙法不一而足

  除了储存冰块来给房间降温,对房屋内外进行改造也是一个避暑的好办法。

  可以搭建凉棚,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不让阳光直射墙壁,这样外墙不容易晒透,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

  可以挖地下室。因为地下浅层的温度相对恒定,所以能达到自然的冬暖夏凉。从先秦开始,中国人便流行挖出“窟室”,也就是洞穴一样的地下室。明清时用“空调井”,就是在室内挖一口特别深的井,上面用带孔的盖子盖好,夏天就有冷气从地下面出来。而且,空调井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以作为地下“冰箱”,将冰块和食品放进井内冷藏。

  明朝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描述:“霍仙别墅,一室之中闻七井,皆以镂雕之,盘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高濂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堪称妙绝。

  也可以建造专供纳凉用的水亭(雨亭),《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到了宋代,水亭的建造更加豪华,升级成凉殿。《武林旧事》记载:“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萏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种,分列水底,时易新者,庶几美观。又置茉莉、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等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

  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

  当然因地制宜,建造地坑院也很合适。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自古便深知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5米以下的地下温度,等于地面上的年平均气温。他们在自家院子里垂直向下挖10米左右深,挖成正方形的大地坑。挖成的地坑叫作天井,再向正方形天井内四壁开挖下沉式窑洞院落,也叫作地窨院或者地坑院。

  沉窑洞一般深挖10-11米,所以夏凉的效果比较明显。盛夏三伏天,在地坑院窑洞内睡觉还要盖厚厚的棉被。

  历朝历代还有一些专门设计用来避暑的房子,比如汉朝有清凉殿;清朝有“水木明瑟”殿。据记载,能工巧匠们制造出了一种像水车一样的风扇,称为“水激扇车”,借用水能推动一个轮子的扇叶,给室内扇风,这就是最原始的电风扇了。

  古人还有一个最直接的避暑方法,就是去不热的地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的皇帝,每年夏天就要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

  还有许多有钱有闲的人,多选择到庐山、黄山、峨眉山这样的山上去避暑。由于高寒山区晚上的气温比较低,甚至还要带上棉袍之类的衣物御寒。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爬山的人,只能在自家附近找适合纳凉的地方。明高濂《四时幽赏录》就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所谓“避暑会”,亲朋好友一起避暑纳凉的小聚会。宋朝时期,民间依然很流行“避暑会”,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酢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其实,古人避暑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说明。只是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尽管有些避暑方法确实有降温的作用,但作用不宜过分夸大。1743年的大暑时节,乾隆写诗说:“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大致的意思就是,身边什么降温工具都有,但还是热得受不了。

  本文写作参考了陈虎《在古诗词中消夏》、韩茂莉《夏日炎炎,这几个节气催人下地干活!》、柏舟:《古人避暑极简史》、林之光:《天气的脾气——著名科学家谈气象学》、龚斌:《中国人的休闲》、戴逸:《清史研究与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