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贤治水御大灾 「走西乡」 2022年07月06日  

“治水七贤”群像。

位于里隆村的七贤纪念馆。

  ■张良好  乐清西乡白慎河,源自白石溪流,逶迤数十里,途经柳白平原多个村庄,至七里(今柳市镇七里村和里隆村一带)注入瓯江。七里,集江、河于一地,自古以来,凡遇台风洪水,首当其冲。位于白慎河终端的七里大埭是抵御海水内侵的第一道防线。埭安,则利农田灌溉、水上交通;埭决,则海水倒灌,淹没田禾,危害民众生命财产。  七里大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贡生郑光夔等倡导捐资修筑。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发大水,毁坏七里大埭,永嘉永场(今属龙湾区)梁凤翥有田700余亩在七里等处,倾其私资,力筑大埭,由是其家道中落。道光《乐清县志》没有记载梁氏事迹,但光绪《乐清县志》有其事迹记录在册。  咸丰三年(1853)六月,连下大雨十多天,七里大埭再度被洪水冲毁,海水倒灌柳白平原,海蜇随潮漂至白石溪滩。灾后,七里人民投入抢修堤坝,历数月无功。时有三重闾(今北白象三重炉)赵振川慷慨解囊,斥资五百金,筑备埭于干河(今白慎河七里段),即修筑两岸河堤,以杀水势。赵振川,字秉轩,生平乐善好施,多有义举,除出资筑七里备埭外,还曾与举人蔡保东等一起调停同治四年(1865)发生的蟾河堡与湖头两地巨案。光绪元年(1875),其姻晚生杨锦荣为之撰《秉轩公七十三岁荣寿叙》。  是年仲冬,吴荆山、徐惇士等5人捐献巨资,重筑七里大埭。  吴荆山,名郑衡,荆山系其字。生于清嘉庆年间,柳市后街村人。授同知衔。无意宦海,义举乡里。同治年间(1862~1874),太平天国末,败卒从道士岩(白石玉甑峰)下,经柳市,荆山置酒食任饱,使一地免遭兵劫。光绪六年(1880),重修始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的瀛洲书塾,内树文昌帝君牌,称“文昌阁”,内设瀛洲书塾。邀请陈嵊珂、郑济康(夔甫)、施朝泮、卢德修等人捐助田亩,为久远经费,并亲笔撰文立碑。该石碑今存柳市文昌阁内。晚年修筑别业,内置池塘、假山、亭榭,楼悬金字大匾“修身养性”,门外额“三一阁”,门内额“求真”,以禅诵为事。年93岁,无疾而终。  徐惇士(1809~1868),名德元,谱名嗣镛,字序东,惇士为其号,又号履舟,吕岙(今柳市南吕岙村)人。清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咸丰十年(1860)加捐候选知州。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占据乐清县城,梅溪书院、县学、校士馆、姜公桥徐氏宗祠及民房数千间均遭烧毁。他不吝家财,独资修复县学,重建梅溪书院、校士馆和姜公桥徐氏宗祠。建二酉轩藏书楼,收藏图书近2万册。著有《小酉山房文集》和《小酉山房倚声》。  参与修筑七里大埭的另外3人,即倪醇士、施兰友、郑夔甫,都是徐惇士的亲戚。倪醇士的爷爷倪廷钧,是徐惇士的外公,两人是表兄弟关系。施兰友的父亲施管山是徐惇士父亲徐献廷(1789~1864)梅溪书院的同窗好友,还是徐惇士的岳父;施兰友之女嫁徐惇士第四子徐锡辛;施兰友既是徐惇士的内弟,也是徐惇士的亲家。郑夔甫是徐德元的妹夫。  倪醇士(1824~1855),名朝熙,榜名兆禧,字春台,醇士为其号,一作淳士。万家垟(今北白象镇万南村)人。8岁从儒士包贡茅(1804~1887,芙蓉包宅人,清咸丰丙辰恩贡)学习。道光三十年(1850),以古学第一名举为秀才。倪醇士自幼丧父,事母极孝,自认继续读书,将增加母亲负担,毅然放弃学业。但倪氏生性聪颖,一边打理家业,一边坚持自学,后参加岁试,成绩名列前茅,补为增广生。咸丰初,沿海匪患猖獗,官方组织团练,倪氏奉命督导乡民,尽心竭力操办。倪氏为人慷慨,能积财,也愿散财,乡间凡有义举,均踊跃参与,除捐资修筑七里大埭外,还曾向军队捐输军饷,被朝廷授为训导。咸丰五年(1855)八月十一日去世,年仅32岁。光绪五年(1879),亦师亦友的包贡茅为之撰《敕赠承德郎授训导衔邑增广生醇士君传》。  施兰友,名炳光。蟾河堡(今柳市镇蟾西村)人。性高洁,喜种兰,故字兰友。禀赋聪颖,专力于文,下笔千言。热心公益,遇岁荒歉收,慷慨赈灾。  郑夔甫(1815~1877),讳昌球,字彭路,榜名济康。黄华(今柳市镇黄华堡村)人。黄华小学(今柳市九小)创办者郑侠(晓廉)伯父。文武双全,乐善好施。咸丰三年(1853)六月,粤匪窜扰黄华关,匪艇泊近口岸,夔甫邀集练勇,以火药炮击溃匪艇,杀贼几尽,两浙江南都转盐运使庆廉奏赏六品顶戴,并给匾额,亲为题跋。时年,岁大饥,米价腾贵,夔甫从宁波购米,以平价济饥。冬,出资出力参与修筑七里大埭。  浙南的冬天,虽无北方那样铺天盖地的冰封雪盖,但海风吹来,湿冷的空气直入骨髓,让人从头冷到脚。严寒,并没有浇灭郑夔甫、徐惇士等人心中的热情,他们同心协力,亲赴现场,和工匠们一起修筑大埭。然而,汹涌的潮水让现场施工变得异常艰难,“将成,潮卒至,埭崩无撮土存。如是者三,沉二大船亦无效”,屡筑屡败,屡败屡筑,几番曲折后,“将合龙而潮又至,徐公跨板于两端,愤而中立其上,厉声曰:‘我侪之力竭矣,天而不佑斯民,我宁与俱陷耳。’”徐惇士等人“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再次大振士气,“役夫闻之,大奋争出,死力负土奔赴,埭遂以成。”筑埭者百折不挠、舍生忘死之精神跃然纸上。苍天不负有心人,七里大埭告成后,他们又筑七间陡门桥(现改建为慎江大桥),以绝水患。梁凤翥、赵振川、徐惇士等7人被后人誉为“治水七贤”。  光绪间,里隆徐乾声在七里大埭北首创建七贤祠,纪念治水捍海的七位贤者。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祠毁于飓风。二十四年(1935),垟田吴性石打算复建祠宇,征询“治水七贤”后裔,众人都认为建祠不如立碑长久,于是,在七贤祠旧址上立《七贤碑记》。  碑记撰文者倪国桢(1892~1966),字悟真,又字疑今,晚号悲华居士,倪醇士曾孙。长期从事教育,曾任求益小学(今万家小学)、白象小学(今北白象一小)校长。家富藏书数万卷,为当时乐清全县之冠。倪国桢撰写碑记后,还作了一首《七贤纪念碑》:“狂澜手障百川东,微乎其思人念功。千载丰碑江浒峙,不教专美射潮弓。”  书丹者叶正度(1881~1939),字晓南,金丝河人。邑庠生,后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深造。曾与钱玄同等追随章太炎,从事革命活动。毕业后回国,历任青田县首任知事(县长),处州师范学校学监、浙江省教育厅督学、南京警察厅秘书等职。  2004年,里隆村在七贤祠原址建成七贤纪念馆,陈列四块保存完好的青石《七贤碑记》,并塑造“七贤治水”群像,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