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独孤旅行意义 2022年06月20日  
  在不同的陌生地方遇到不同的人和事,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在常居地不可遇也不可求,唯有旅行可满足

  「全眼看天下」

  ■张 全

  6月11日凌晨1时多,几经周折,中南大学学生叶浅予骑摩托穿越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历1200公里回到乐清市区家中。(6月15日《乐清日报》)

  古人早就清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磨炼价值,其时无论赴任、考民、赶考、经商、交游、探亲,跋山涉水势在必行。而现代,“行万里路”早演化为交通工具乘行。摩托车因车主亲自掌控驾驶,与古人骑马旅行最为接近,颇有金戈铁马、纵横万里的豪气。

  长途旅行,对旅行者,特别是独自上路者的意志考验作用最大。叶浅予同学用36个小时骑回家,时间不算太长,但锻炼价值不一般。特别是最后100公里在瓯海迷路时他几乎放弃,但咬咬牙终于坚持下来——精疲力尽之时,若能不言放弃坚持到终点,便能战胜自己,取得更上一层楼的境界升华。长途旅行中,在不同的陌生地方遇到不同的人和事,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在常居地不可遇也不可求,唯有旅行可满足。

  然而,摩托车毕竟是现代交通工具,与马匹有本质的不同。叶浅予同学此行如果穿越到古代,即使用“八百里加急”的驿传,不同驿卒接力,也得整三天时间,如果由同一个人传送,时间更长磨难更多。现代人与古人旅行的不同,既表现在燃油(耗电)和畜力脚力等能量支持的殊异,也表现在旅行体系支持的不同,是简陋的驿站旅舍还是舒适的宾馆饭店,是手绘行程图还是GDP导航系统。手机导航大大减少了叶浅予同学找路、辨路、行路的麻烦,也因为手机的运用,使得古代旅行者普遍忧伤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式情感孤苦,在当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信息能够消除不确定性么。

  感谢现代科技给旅行带来的便利,但这不影响长途旅行对现代人的磨炼价值。旅行中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相应的应对另有价值。如叶浅予同学在最后100公里处手机进水报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恐慌。这给我们提个醒,在手机时代,很有必要准备一些离开手机的技能,如带上地图,阅读地图,对行程路线心中了然,遇类似情况便不至慌张。

  现代生活便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力和无线网络,但遇特殊情况这些支持系统中断时,如无准备则举足无措。手机的深度使用,使得人不知不觉人被其所绑架,削弱人的主动能力。在技术利用和人的主动性之间寻找并建立平衡,是应有之义。

  (作者为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