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动员 过节喜洋洋 同“粽”同心入乡随俗 2022年06月03日  

参观清和书苑。市台办供图

扫一扫 看视频 张丁可 拍摄 汪洋 制作

扫一扫 了解线上活动详情

扫一扫 看视频 汪洋 摄制

编蛋袋。徐琴微 摄

  ■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智泉

  实习生 徐一涵

  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丰富台胞在乐生活,打造“好亲好近好暖心”的城市形象,5月31日,乐清邀请近20名在乐台胞及台属代表开展为期一天的“同‘粽’同心 家山佳节”台青看乐清·端午雅集,做米塑、包粽子、话家常,在特殊的“粽子节”里共叙端午情、解乡愁。

  赏乐清人文历史

  “乐清是一座以音乐命名的城市,乐音清扬。”当天9时许,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在乐台胞走进了乐清重要文化地标——乐清市博物馆,领略乐清人文历史风貌。

  陈列馆内“天籁如画”“箫声悠远”“乡音四方”和“协奏辉煌”四个篇章串起乐清1600多年的建县史和经济社会发展史。

  “古城门距今有多少年历史了?”对历史颇感兴趣的简致豪一边参观一边询问道。43岁的他来自台湾台北市,在大陆奋斗已有10余年,今年是他在乐清从事金属3D打印工作的第6年,由于放不下手中的生意,于是在粽香满满的传统节日里,他选择“留守”乐清过节。

  简致豪说,乐清博物馆让他对乐清有了很多新认识,更深刻地了解乐清的自然资源、风土人情和文化。远离家乡的他能在团聚的日子和在乐台商台胞一起过节、提前感受端午的氛围,他觉得特别温暖。“我还交到了很多当地的新朋友。”这次参观对他来说是一次很特别的体验。

  做米塑走近非遗

  “台湾是如何过端午节的?”“端午是两岸共同的传统节日,台湾也有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这些习俗,其实和大陆差不多。”随后,台胞们一同参加乐清传统民俗文化沙龙,听乐清米塑温州市级传承人郑小红讲述乐清端午节的传统节庆风俗。

  现场,台胞们“入乡随俗”,跟郑小红学做起了米塑作品,领略非遗魅力。“用桌上的工具将手中的绿色面团压出褶皱,再将黑色面团揉搓成细长条,作为捆绑粽子的绳子……”郑小红耐心地讲解米塑制作粽子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在郑小红的指导下,来自台湾新北、嫁到虹桥镇的乐清媳妇吴淑雯也捏起了米塑粽子。揉、掐、刻、印……在她的摆弄下,一件完整的“茶歇”作品很快就制作成形。2016年来到乐清定居、曾多次参加两岸交流活动的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体验米塑制作,“听说米粉团是由糯米和粳米制成的,捏起来和橡皮泥一样,特别有趣。”

  久未回台湾的吴淑雯看着手中的“粽子”,多了一份乡愁与思念。“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粽’同心,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类似。”她说,参加这样的民俗活动,和大家一起过端午,让她倍感温馨,“有了家一般的感觉”。

  包粽子一解乡愁

  当天14时许,台胞们迎来了当天的重头戏——包粽子。折粽叶、填馅料、压实、封口、扎捆……现场,在乐多年的郑淑芳瞬间“变身”成包粽子高手,只见她手法娴熟地进行各项步骤,转眼间一个个棱角分明的鲜绿色粽子就展现在眼前。郑淑芳笑着说,自己在乐清多年,如今对两地包粽子的方法和馅料搭配了如指掌。趁着端午,她特意购买了不少鲜肉粽、蛋黄粽和蜜枣粽,她想通过品尝粽子一解乡愁。

  和郑淑芳相反,来自台南的90后青年林子谦则不大会包粽子。“我刚尝试着包了一个,没想到还没捆好,粽子就散了架。”林子谦坦言,他以前只在家里看妈妈、外婆包过粽子,没想到过程看似简单,内里却大有文章。

  在乐从事研发工作的他往年端午节都会回去和家人团聚,而今年他选择与其他台胞、台属代表一起留乐体验乐清特色的端午习俗,让他同样感受到了家乡味。“希望有机会能吃一次乐清的灰汤粽。”林子谦说。

  当天,台胞们还一起游览了清和公园、清和书苑。乐清市台办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组织在乐台胞参观乐清文化设施、亲身体验民俗文化活动,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让更多的台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更加了解乐清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和社会发展,推动两岸交流联络融合发展。

  赛场亮绝活趣味浓

  本报讯(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丁可 陈海燕)6月1日,城南街道南岸社区联合乐清农商银行城南支行,在南岸社区下垟老人安置房举行“端午粽飘香,暖暖邻里情”包粽子比赛,社区居民通过包粽子,感受民俗文化。

  在比赛现场,来自置信金座、正大城、运河花园、滨江金色家园等小区的7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每支代表队3个人参赛,现场还来了不少前来助威的邻居。在每支代表的桌子上,摆满了社区精心准备的食材。随着一声“开始”,21名报名参赛的居民立即开始卷粽叶、装糯米、放蜜枣、缠粽笠……大家全神贯注地包了起来。20多分钟后,运河花园代表队第一个包完了10斤糯米,总共完成90多个,随后其他代表队也陆续完成。

  最后经过裁判综合评选,滨江金色家园代表队完成得又快又好,获得了一等奖。南岸社区还将包好的粽子煮熟后,分发给社区里的高龄老人,给老人们送上节日的祝福。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社区、共建单位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而且在社区内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在淡溪镇长青村文化礼堂活动中心,一场“粽香邻里情,端午献爱心”包粽子趣味达人赛拉开战幕,吸引了来自长青、茅垟、湖边母亲学堂、老年大学等4支队伍20人参加。

  只见各组摩拳擦掌展现“绝活”,折叠粽叶,舀放食材,盖严食材,再用棕绳系紧拉实,一个粽子迅速完成。队员热情高涨,配合默契,一片片粽叶、一根根粽绳,在参赛人员手中灵活舞动着,一只只四角形态均匀的粽子形成。

  比赛结束后,评委们按照参赛队伍所包粽子的总数量、匀称度以及美观情况等方面现场评分,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赛后,大家一起将粽子煮熟,由村干部分别送给村里的留守老人和五保户、低保户品尝。

  民族团结其乐融融

  本报讯(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孔丽琴 陈海燕 通讯员 柴飞芬 郑特)近日,石帆街道民宗所在朴湖文化礼堂举办“端午粽飘香·民族情谊长”2022年石帆街道端午节主题活动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文化礼堂活动。来自辖区各村社的18支队伍参加活动,其中有16名少数民族群众。

  本次活动共设三个环节的比赛,分别是包粽子比赛、乒乓球运球接力赛和知识竞答。选手们在比赛中积极思考,勇于争先,既紧张又兴奋。大家相互配合、互帮互助、集思广益,认真完成各项比赛。活动主办方表示,组织开展这样的活动既是让大家感受到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又了解了少数民族知识,推动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其中,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情谊。

  少数民族群众参观民族馆,并与志愿者一起为文明城市创建代言,表示会“从自身做起、从言行做起”,为文明城市创建出一份力。

  活动结束后,该街道相关负责人带领街道民宗所、统战办工作人员走访慰问辖区内的宗教界人士、困难侨眷侨属以及少数民族群众。

  据统计,石帆街道外来少数民族群众人数达2500多人,有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回族、仡佬族、畲族和穿青人等。石帆街道多年来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成立了石榴籽工作室、民族馆等,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探索。

  6月1日下午,虹桥镇侨联组织开展“侨心向党·跟着总书记读好书,打造书香侨联”启动仪式暨迎端午座谈会,虹桥镇侨联委员、归侨侨眷和留学生代表共20余人参加。

  线上线下精彩不断

  本报讯(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晓静)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广大市民朋友的生活,乐清市文明中心、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让市民朋友不出远门也可乐享小长假。

  此次活动形式不同以往,在融合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文明城市创建和“浙风十礼”内容的同时通过线上趣味游戏、线下游园交流、主题视频拍摄宣传等,全方位让市民呈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魅力,传承传统习俗,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针对线上活动,主办方推出文明“粽王”争霸赛,市民可扫右下方二维码进入活动页面,根据游戏提示,在规定时间内把行走的粽子拖到下方碗里,不被筷子夹走,以碗里的粽子数量进行计分排名,每人每天最多可玩50次游戏。线上活动时间自6月2日17时开始,截至6月3日24时。此次活动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30名,奖品分别为空气炸锅、户外折叠椅、充电宝电风扇。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将于6月6日至7日通知获奖人员领奖。

  近年来,全市掀起了“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热潮。在传统节日给予志愿者不一样的礼遇和关怀,想必意义非凡。为此,主办方为全市志愿者特别定制了“乘风破浪 粽情向前”礼遇志愿者主题活动。活动将于6月3日14时至16时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记录你的端午瞬间、“翰墨飘香”传文明、“端午习俗”射五毒、“文明旅游”我承诺、“端午安康”制香囊、“浙风十礼”响乐清、“笔墨丹青”颂端午……线下活动以游园闯关的形式进行,涵盖了创意手工制作、互赠书法、趣味游戏、志愿者交流互动等多个环节,让志愿者通过一个个游戏体验与众不同的文化生活,激发志愿服务的热情和动力,引领更多市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构建文明新风尚。

  “这次活动主办方筹备了许久,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精心策划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让广大市民朋友在家门口就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丰富假期生活的同时,以趣味游戏吸引市民对节日的关注和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情怀,在互动交流中让‘浙风十礼’吹入千家万户,人人争做文明乐清人,共同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市文明中心一工作人员介绍。

  云上直播品味端午

  本报讯(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琴微)吃粽子、锡饼,撞蛋,点雄黄,佩香囊……端午节,在乐清流传着很多的习俗,你还记得哪几项?最近,由乐清市融媒体中心、省政协乐清传媒政协委员会客厅等共同组织的“品味端午 传承文明”端午节活动云直播,让市民对乐清端午习俗有了全面了解。

  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一大早,市区云浦公园临水广场上,摊位一字排开,工作人员忙碌开来,有的在包古法灰汤粽,有的在煮蛋,有的在编蛋袋,有的在炒馅料做锡饼,浓浓的端午氛围洋溢开来。民俗专家尚洪浦在乐清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的引导下,穿梭其间,每到一处,娴熟地讲解背后的端午民俗知识,让市民通过手机直播画面,就能在云端了解到更多的乐清端午习俗内容。

  “我们的老祖宗的确很有养生智慧,像灰汤粽,用陈稻草灰淋的灰汤泡粽子,粽子煮熟后,富含碱性成分,能中和胃酸,这样就可以让老人和小孩端午吃粽子时不易积食……” 参与活动的浙江婆媳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乐清市非遗代言人刘彬青说,在端午节开展包粽子、摊锡饼、打蛋袋等传统非遗特色民俗活动,犹如穿越时空,把过去人们在这个节日的仪式感呈现出来。

  每有孩子经过,身着民族服饰的畲族姑娘钟巧英就会送上一个连夜赶制的艾草香囊,她告诉记者,身佩香囊可以驱蚊防虫。一旁的民俗文化人士郑婕则给孩子们的额上点上雄黄。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

  身着汉服的网友“稻草人”高大帅气,格外引人注目。他刚刚和乐清汉服协会的伙伴们参加了端午节祭屈原和射五毒活动。喜欢传统文化的他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参加,亲自体验这种传统仪式,让他从更多的方面了解这个节日。

  市民陈女士和闺蜜路过,当即兴致盎然地体验了一下编织五彩蛋袋。撞蛋是最能勾起端午记忆的一项趣味竞技活动,市民小林父子乐在其中,意犹未尽。

  乐清传媒政协委员会客厅成员也体验了一回端午习俗,重温那些温馨瞬间。乐清传媒政协委员会客厅成员陈佳表示,疫情当下,通过云直播的形式传播乐清端午习俗,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了解乐清的特色民俗,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粽叶飘香邻里情浓

  本报讯(乐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丁可 陈海燕)近日,城南街道南岸社区置信金座业主委会员联合大管家物业公司,在小区凉亭举行浓情端午活动,包括包蜜枣粽子、编五彩蛋袋、手工画龙舟等活动,邀请小区的业主参与互动。

  当天上午,小区的业主们在凉亭的西边包上了粽子,还煮起了咸鸭蛋,小朋友们则做起了手工龙舟和五彩蛋袋。住在一幢的阿朵小朋友完成作业后立即冲到了小区凉亭,拿到了手工画龙舟的包装袋后,拿起蜡笔画了起来,然后再按照图纸折叠,不一会一艘漂亮的龙舟就做好了。

  “我在业主群里看到这个活动时,第一时间就报名了,活动不仅能让我们学习传统技能,还能促进邻里感情。”业主叶女士笑着说道。

  活动结束后,大管家物业公司工作人员还将煮好的粽子分发给各业主。当天,该小区还为新建的“共享社·幸福里”小区图书室举行了捐书仪式,收到了各业主捐赠的200多册书籍。

  6月1日下午,天成街道团工委、妇联、工会的志愿者们手把手地教小朋友们制作香囊,并讲解端午的历史传承和香囊的意义,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教小朋友做香囊。天成街道供图